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5/7/22 9:16:00 来源:中国畜牧网 阅读数:
目前,在我国一些农区和牧区,开始出现养驴合作社、养驴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现象,依靠规模养驴致富成为农民的选择之一。
“以前养驴,是靠它拉车干活,卖钱是次要的。现在养驴,不用它干活了,就是为了卖钱,靠它致富。”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新惠镇军国养殖合作社理事长李军国的话简洁明了。
中国驴业创新联盟秘书长、青岛农大教授孙玉江坦言:这一现象,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我国驴业正在进行“从役用养驴到商品养驴的转型升级”,使20多年来在一直走下坡路的养驴业“终于看到了转机”。
我国养驴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如何?是什么原因推动了这一转型?这一转型对驴业意味着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山东、辽宁和内蒙古等多省区进行了深入采访。
役用价值下降,驴业曾遇弃养危机
近日,在山东东阿县姚寨镇郑庄村,70岁的郑庆于正在侍弄300多头驴驹子。他告诉记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养过驴,贩过驴,那时候驴好养活,拉车干活很方便,还能卖驴驹子挣点儿钱。后来有了拖拉机,驴就逐渐淘汰了。去年,政府鼓励养驴,和东阿阿胶公司签了回收合同。现在养驴,是购进驴驹子育肥挣钱,养了几百头,要的是规模效益。”现在养驴在技术上还是“老办法、靠经验,多数驴生长偏慢”,在技术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而且良种驴驹“很难买到”。
其实,郑庆于的话,客观反映了我国驴业30年来的发展过程和商品养驴刚刚起步的现状。
孙玉江介绍,上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很多地区农户都养驴,其作用主要是役用,用来拉车、耕地等。最近20多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驴的役用价值直线下降,驴存栏量逐年下滑。《国家畜牧统计年鉴》显示,驴存栏量已由上世纪90年代的1160万头,下滑到目前的600万头;德州驴、关中驴、广灵驴、新疆驴、沁阳驴等五大优良品种,数量急剧萎缩,驴业遭遇弃养危机。
“在这一时期,养驴效益远不如牛羊,加上牛羊有‘菜篮子’等扶持政策,养驴逐渐被农民放弃。而且,驴是典型的草食动物,虽有耐粗饲优点,但也有‘怀胎期长、一胎一驹、育肥缓慢’等缺点,也加剧了驴业的萎缩。因此,我国驴业多年来一直未能完成从役用到商品用的转型发展。”孙玉江说。
三个原因促使商品养驴渐成气候
商品养驴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农民养驴“有钱可挣了”。调查发现,国内畜禽业低迷、养驴效益上涨和龙头企业带动,是养驴有账可算的三大原因。
目前,国内畜禽养殖业波动较大。受疫病、违规添加物等多重因素影响,养猪业、家禽业效益不断下滑。受进口低价牛奶、牛肉、羊肉和疫情频发等影响,奶牛、肉牛和羊的养殖效益也不理想。以肉牛为例,国际牛肉价格远低于国内价格,2014年,从巴西、阿根廷等国进口的冻牛肉口岸批发价只有15元/斤~18元/斤,而国内肉牛养殖成本就在30元/斤左右。
同时,受驴皮大幅涨价带动,加上驴肉、驴奶等驴产品的综合开发,养驴效益正在上升。“贩子靠进口牛肉压价,现在养一头牛,一年育肥的利润,很难到2000块钱了。而且,养牛投入大,一般是驴的两倍,并且疫病还多。然而,养驴疫病少、投入少、好养活,育肥收益基本能达到1000块钱以上,就有竞争力了。”东阿县畜牧局局长司统文说。
近几年,以阿胶行业为主的企业,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带动了养驴发展。以东阿阿胶股份公司为例,自2002年以来先后实施了“原料保障”战略、“以肉谋皮、以工补畜”和“优势区域布局、全产业链发展”战略,累计投入了3.5亿元,在全国建设了20处毛驴养殖示范基地。“通过改良驴种、提供驴驹、担保贷款、订单养殖、全程服务、保护价回收和多元化开发,让养驴户吃下定心丸。”东阿阿胶股份公司总裁秦玉峰说。
转型尚未完成,驴业还需多方给力
孙玉江说:“一些地方出现的商品养驴,为20多年来一直萎缩的中国驴业注入了生机,带来了转机,这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然而,要真正实现‘从役用养驴到商品养驴’的根本性转型升级,还任重道远,需要多方给力。”
在宏观层面,与其他畜禽养殖一样,驴业需要各级政府给予政策支持。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专门扶持养驴的政策,“菜篮子工程”里有猪牛羊鸡等畜禽,也没有驴的踪影。在省级层面,也仅有新疆出台了一定的扶持政策。
此外,养驴迫切需要科技支撑。目前,驴的良种资源匮乏,繁育和养殖科技非常落后,国内几乎没有专门的科研机构和人才进行驴业研究。
调查发现,在商品养驴发展较好的地方,除了有当地政府的推动和扶持外,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金融机构的介入,合作社等新型经营服务主体的出现等,都是促进驴业发展转机的重要因素。
去年,山东聊城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养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探索推行“政府+企业+银行+合作社+养殖户”发展方式,推动驴业发展。聊城市畜牧局局长王鲁说:“养殖业投入大、风险高,特别是养驴,己经持续下滑了20多年,仅靠农民自己的认知和力量,养驴很难发展。因此,发展商品养驴需要多方给力,特别是要抓三个关键,也就是政策支撑让农民有兴趣养、金融助力让农民有能力养、效益保障让农民有劲头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