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6/4/26 8:44:00 来源:大众网 阅读数:
阳信县是全国畜牧百强县,也是全国农区肉牛存栏第一县和全国肉牛屠宰能力第一县。近年来,该县大力开展"粮改饲"试点、基础母牛扩繁增量、牛肉电商交易平台等项目建设,促进了全县肉牛产业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贫困户增收脱贫,并探索出土地流转实现脱贫、订单种植实现脱贫、企业务工实现脱贫等6种扶贫方式,以种养结合农区养牛模式推动肉牛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打造产业扶贫阳信经验。
近日,滨州市阳信县畜牧兽医局局长马文健向大众网记者介绍,阳信以发展肉牛特色产业、打造"中国第一牛县"为总体目标,抓住"粮改饲"、母牛扩繁增量项目实施机遇,发展种养结合农区养牛模式,探索出肉牛产业扶贫六种模式。"贫困户按照每亩900-1000元的价格将土地流转给肉牛养殖企业,由企业集中联片种植青贮专用玉米发展粮改饲养牛,贫困户可通过土地出让金增收。"马文健说,同时,贫困户到企业打工种植青贮专用玉米或养殖肉牛,由农民变为产业工人,获得工资报酬。
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与肉牛养殖场签订青贮专用玉米订单种植回收协议,由贫困户按照企业要求种植青贮专用玉米品种,企业按260元-300元/吨的协议价格全株回收,贫困户种植青贮专用玉米亩均受益1350元,较种植普通玉米亩均增收450元,实现增收脱贫。"我们还积极协调肉牛养殖、屠宰企业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入场务工,领取工资报酬,实现脱贫。"马文健介绍。
"对有劳动能力和养殖经验、缺乏购牛资金的贫困户,可通过赊牛养殖实现脱贫。"马文健说,由广富、亿利源、鑫源、华胜、华阳等龙头企业将犊牛、肉牛赊销给贫困户,签订回收协议,采取"赊小收大、赊瘦收肥"的模式,贫困户年头牛增收3000元;由龙头企业将母牛赊养给贫困户,贫困户养母牛繁育犊牛,企业订单回收犊牛,年繁育一头犊牛收入4000-4500元,养殖母牛10头以上的优先纳入母牛扩繁增量项目支持,实现养殖脱贫。对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通过政府支持贷款、贷款贴息等方式获得资金买牛,托管给肉牛养殖企业或合作社,企业负责养牛,养牛利润由企业和贫困户按比例分成,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
贫困村还成立肉牛养殖合作社,由合作社与肉牛龙头企业签订养殖回收协议,合作社建设养牛场,吸纳村民进场养牛,由合作社统一种植青贮玉米、统一购牛、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给龙头企业,实现贫困村整体增收脱贫。
阳信县翟王镇大道苏村的苏德常是村里的低保户,受养牛企业"照顾",从去年开始他将地里的玉米秸秆全部卖给了阳信亿利源清真肉类有限公司,增加了一定的收入,而以往的玉米秸秆他有的还田,有的则用作柴火。苏德常向大众网记者介绍,玉米秸秆的售价是一斤6分钱,每亩地能产4000斤,这样每亩地比以前就多收入200多块钱。"去年我种了15亩玉米,光秸秆就比往年多收入了3000多块钱。"苏德常说,今年又包了一些地,种了20多亩密植性玉米,不光玉米产量高,秸秆的产量也高。
苏德常介绍,玉米秸秆除了卖给养牛企业,还可以用于换牛粪,增加土壤肥力,养牛企业也是优先卖给他,有时还免费给。
翟王镇二十里堡村的刘红英今年53岁,因干不了体力重活,还得看孩子,她从去年10月份在阳信亿利源清真肉类有限公司负责喂牛。刘红英告诉大众网记者,她每天的工作就是给牛喂草、喂水、清扫牛栏、运草等,每天的早上5点和下午4点半分别干一次,一次干2个小时,其余时间自由支配。"一天干活不到5小时,还耽误不了种地、接孩子,每月还能有1500块钱收入,哪有这么好的事啊!"刘红英说。
记者了解到,为支持阳信县的肉牛产业发展,该县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措施。聘请省、市畜牧兽医专家,指导组建专家技术工作队,通过发展肉牛特色产业实现脱贫任务。定期对养牛户开展肉牛养殖、疫病防控技术培训班,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全面提升养殖户的科技素质和技术水平。经阳信县畜牧兽医局争取,由各乡镇组织村级防疫员队伍,对全县畜禽落实强制免疫,疫苗资金和防疫人工费均由上级项目列支承担。对母牛养殖繁育户无偿提供冻精细管,实现母牛良种杂交繁育,确保贫困户的犊牛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养殖效益大。
同时,2016年阳信县争取补助资金900万元,对养殖母牛10头以上的贫困户、合作社优先纳入母牛扩繁增量项目支持范围,按繁育一头犊牛补助2000-2500元的标准进行资金补贴,通过惠农一卡通将补贴资金发放到人。2016年,该县还获得全国"粮改饲"示范县支持资金1000万元,由乡镇办组织贫困村、贫困户、第一书记村与肉牛养殖企业签订青贮专用玉米种植回收协议,即每个贫困村发动联片种植青贮专用玉米600亩以上,就可实现当年3万元集体收入目标,同时给每个贫困户200元/亩兑付种植补贴,养牛企业全株青贮玉米60元/吨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