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6/8/23 10:53:00 来源:农村新报 阅读数: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风景秀丽,环境优美,黄陂区80%的旅游风景区都在这里。
老百姓要富裕,必先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则不可避免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电视问政被问责
2015年12月29日,武汉电视问政“期末考”第五场开考,共曝光13个问题。
武汉市腾飞畜牧养殖有限公司因遗留粪便、污染防治设施不正常使用等问题被列入其中。
武汉市副市长刘立勇说:“片中反映的情况,确实很令人气愤。如果政策落实了,协调到位了,它还这样排放,见利忘义,就要严格执法,绝不手软,必要时,甚至把它关停掉。”
市环保局局长李湛谈道:“畜禽养殖确实是农村一大污染源。对污染问题,治标,监管一定要到位;治本,方向还是要往农业循环经济上发展,把放错位子的资源用到该去的地方。”
黄陂区区长吴祖云明确提出:“黄陂区是养殖大区,要集中力量对没有达到标准的企业进行整改。在这个问题上,要么达标升级,要么没达标关停,没有‘中间’状态,没有余地。”
此前,武汉市腾飞畜牧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场猪粪处理方式,主要是用小型卡车运至5公里外的有机肥加工场;猪尿及冲栏水产生的废水,则是经排水沟汇集入集粪池,经自然沉淀后,排入项目区内水塘及河流,水塘污染严重,周边村民怨声载道。
带村民脱贫致富 成绩可圈可点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青石桥村的腾飞畜牧养殖有限公司。正午的阳光火辣辣,刺得人睁不开眼。公司在建的沼气池旁,两三个工人正挥汗如雨做收尾工作。
董事长陈国正告诉记者:“沼气池下个月即将完工,9月底,沼气就可以送到农户家了。”
腾飞畜牧养殖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优质生猪养殖、茶叶、蔬菜种植及销售。通过近十年来的发展,目前公司已形成生猪年出栏量3万头,茶果蔬种植面积2500亩的规模。2015年,公司为当地农户提供就业岗位120个,为保障武汉农产品供应及带动当地农民致富作出了较大贡献。
2015年12月的电视问政,给了腾飞畜牧养殖有限公司当头一击,董事长陈国正深刻认识到若想长远发展,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间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了电视问政后,陈国正思考的头等大事。
抛开环境污染,腾飞畜牧养殖公司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其成绩可圈可点。
“养殖场内的100多位员工,都是青石桥村及附近的村民。无论男女老弱,只要能做事,我们都要。”陈国正说。养殖场旁的员工宿舍和食堂,一年四季给员工提供免费的食宿和工作服。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公司还向夫妻员工提供双人宿舍。
所有员工实行绩效工资制,多劳多得,拿养殖场内最简单的工作——给猪喂食来说,一天喂一头猪工资是0.15元,一般喂食员一个月能赚3500元,这个没有多大技术含量的工作,“除了‘苕’,一般人都能胜任,对村民来说,这个工资算不错了。”陈国正笑着说。
给村民提供长期的工作机会,让他们更快脱贫致富,一直是陈国正认为帮扶村民的最好方法。
上个月,腾飞养殖公司自己掏钱,给石桥村200余户农户接通了从养殖场通往农户家中的沼气输送管道,从10月份开始,平均每户农户每月可节约100元电费煤气费。
前年,平整土地、修路,陈国正为青石桥村村民出行也费了不少心。
循环农业产业园 前景令人期待
今年年初,陈国正决定大刀阔斧大干一场。建一个循环农业产业园。
养殖场平常有种猪3600头、商品猪6100头、仔猪300头合计10000头,*排粪量每天可达到20吨,废水生产量每天约150立方米。
“传统单一的养殖模式和排污方式,必定会破坏周边环境。过去只想着怎么发展公司,忽视了环境保护这个问题。我所在的养殖场,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不希望以环境遭到污染为代价来换取养殖场的发展。”陈国正说,“经过专家论证,养殖场完全可以废物利用,建沼气池。沼气池修好后养殖场和茶果种植园之间可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周围约200户的村民都可以用上免费的沼气,不仅生活各方面更加便利,同时可以给他们节约一笔不小的开销。”
据介绍,腾飞畜牧养殖有限公司规划的整个循环农业产业园建设分为一期二期工程,共耗资约1363.21万元,包括沼气池污水净化池修建、茶果种植区与蔬菜基地网铺设、农户送气入户工程和景观隔离带修建。整个产业园建好,将形成“畜牧业---种植业”的良好生态循环。
沼气池污水净化池系统的运营,在实现保护周边生态环境的同时,也给该养殖场带来了令人惊喜的经济效益:沼气池可以供给整个养殖场做饭、烧水、生产生活用电。
无论是没有经过处理的天然排泄物,还是经过加工的有机肥都在种植户和渔业养殖户中是抢手货:养殖场猪的排泄物一部分被吸粪车拖走运往黄陂、新洲的蔬菜基地,对于蔬菜来说,它们是最好的天然肥料。另一部分在有机肥加工间经过处理,实现固液分离,固体粪便被加工成干燥的袋装有机肥,液体肥料通过UASB沼气系统生产沼气,最后废水经过深度净化一部分通过管网送到茶果种植区进行灌溉,一部分则又用于养殖场的生产,真正实现了 “物尽其用”、“循环利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