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7/10/11 15:30:00 来源:秦楚网 阅读数:
天下着蒙蒙细雨,清新的泥土气息蔓延在空气中,新建的楼房高大气派,映衬着青山秀水,形成一道靓丽风景。牛棚羊圈宽敞大气,专业化设施一应俱全,不时听到“咩咩”的羊叫声……近日,记者随市房管局扶贫工作队走进丹江口市官山镇铁炉村6组梁启兵家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派祥和的景象。
见到熟悉的面孔,55岁的梁启兵又高兴又激动,连忙向记者介绍自己的情况:“这是我养的一百多只山羊,还有几十头牛都散养在对面的山上,到冬天再牵回来。还有30亩核桃园,不过目前核桃的成长情况不是太好,需要进行进一步技术改进……”说到这里,他上前握住扶贫队员的手,感激地说:“是国家好政策和你们的大力帮扶,为我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光明大道!”
艰苦创业谋发展,一波三折行路难
铁炉村位于官山镇东南方,土地贫瘠,交通不便。那时的梁启兵还住着危房,两个女儿外出打工,迫于生活压力,平时少有机会回家,而靠着种植一亩三分地的收入,不足以撑起一家人的生活。想到家里生计艰难,梁启兵万般无奈,却也别无他法。
为了补贴家用,身体健康的他开始陆陆续续打起了零工,由于村中住户普遍贫穷,打零工的机会并不常有,收入极不稳定。
由于常年劳作,2012年,梁启兵患上了腰痛,再也没办法外出打零工了,无奈之下只好回家养猪。梁启兵说:“那时候家里的收入很少,自己也明白小打小闹不是长久之计,但却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一个偶然的机会,梁启兵得知房县亲戚居住的地方地广人稀,适合发展养殖业,便毅然转战房县,开始了养殖山羊和黄牛。梁启兵说:“那个时候全凭着不甘贫穷的决心,一股脑地往前冲,成败也无法预料,心里一直压着一块大石头。”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养殖对他来说并不陌生,再加上他努力向上的个性,把养殖场打理得井井有条。本以为生活就此安定下来,却没想到变故再次发生。2014年,他散养的一头黄牛不慎掉入枯井,不久,又一头黄牛失踪不见。面对接二连三的打击,梁启兵心痛万分,但考虑到事业才刚刚起步,绝不能轻易放弃,只能继续坚持着,但担心和害怕常常让他彻夜难眠。
扶贫助力摘 “穷帽”,返乡养殖结硕果
2014年,在精准扶贫大好政策的春风下,扶贫工作队入驻铁炉村,市房管局扶贫工作队具体对铁炉村6组贫困户进行帮扶。
由于收入微薄,梁启兵一家被列为扶助对象,在了解了梁启兵的家庭状况后,工作队积极与他联系,向他宣传扶贫政策,鼓励他回乡创业。
工作队的帮扶对梁启兵来说,就像是黑夜中的一道曙光,本来忧心忡忡的他眼前豁然开朗。有了国家政策和工作队的帮扶,再也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了,梁启兵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对未来也更有信心了。
为鼓励他将养殖业做大做强,工作队给他争取了400元资金补贴。同年,他的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山羊增加到180只,黄牛扩展到22头,数量增多了,以前简陋的羊圈牛棚也不能再用了,在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开始重新搭建牛羊宿舍。如今,梁启兵的牛羊宿舍整洁大方,专业化设施一应俱全。而后,梁启兵也给自己换了个新家,一幢气派别致的小楼标志着他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据统计,根据精准扶贫政策,梁启兵建房共获得30000元补贴,牛圈羊圈的搭建补贴80000元,2015年牛羊养殖补贴10700元,2016年牛羊养殖补贴 6000元,30亩核桃地补贴2600余元。
如今,梁启兵的生活状况已大有改观。养殖规模扩大了,牛粪羊粪便成了充足的肥料,投放到玉米地中,玉米成熟了,又成了牛羊天然生态的饲料,产业链的初步形成,也见证着梁启兵的养殖业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梁启兵常说:“工作队不仅给了我物质上的帮助,更给了我精神上的支持,他们的鼓励让我时刻充满信心,即使牛羊生病了、失踪了,我也不害怕,我知道他们永远是我的后盾。如果说我是一间屋子,那么工作队就是我的梁,如果我是一个皮筏子,那么工作队就是我的气。”
致富能手做楷模,带领乡民奔富路
“马正祥和马正田兄弟是我们村的困难户,两位老人都已年过古稀,至今单身,由于上了年纪,身体难免会差些,每到养殖场繁忙时,他们会和附近的村民过来打零工,我也会按天给他们结算工资。”梁启兵介绍说,“对于那些身体健康的贫困户,只要他们有养殖意愿,我都会告诉他们一些养殖技术,积极向他们宣传扶贫政策,我也是贫困户出身,体验过贫穷的心酸,所以也希望尽我的努力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谈到未来的发展规划,梁启兵说:“在市委办等多家扶贫工作队的努力下,湖北映山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即将在我们村落户,该公司将从种牛投资、养殖技术、医疗保障、市场销售等方面给我们支持。借助这个机会,我想将自己的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成立养殖合作社,争取借助国家政策的东风,依靠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不辜负国家和扶贫工作队对我的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