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8/6/12 9:45:00 来源:北京日报 阅读数:
凌晨4点半的北京平谷区前芮营村,张双银很熟,最近20年,他的每一天都从这个时刻开始。
清理鸡舍、洗水槽、清鸡粪、喂水喂料……做完这一切,已经临近中午。
张双银是平谷区马昌营镇前芮营村的养鸡大户,他的养鸡场里有5万只鸡。
养鸡大户最早是修车的。张双银16岁离开学校,开始修车。他脾气好,对人也热情,熟人朋友补胎打气,他从不要钱,街坊四邻都喜欢他。可好人缘也不能当饭吃,修车16年,收入微薄,张双银家过得很紧巴。
上世纪九十年代,平谷发展畜牧产业,想换个工作的张双银动了心思。他见妻子所在的养鸡场效益不错,和家里一商量,就收了车摊,回家养鸡。
凭着一股子闯劲儿,张双银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没资金,他就把修车的积蓄全都拿了出来,买回来1000只鸡;没场地,他就在自家修起了鸡舍;没技术,他就拼精力,像照顾孩子一样精心养殖……旗开得胜,这1000只鸡给张双银挣了1万块钱。
尝到了甜头,张双银马上扩大生产。他在村东头租了地,建起了正规鸡舍,又借钱买来6000只鸡……这次他一下子赚了10万块。
可哪里有一帆风顺的事情。
2004年,张双银从武汉引进了一批乌鸡,本想着通过新品种继续扩大效益,万没想到,这批乌鸡给张双银的鸡舍带来了灭顶之灾。由于运输问题,乌鸡10天内全部死亡,雪上加霜的是,致乌鸡死亡的疾病,还导致鸡舍中两万只鸡交叉感染,10天就赔了10万块,这几乎是张双银的所有积蓄。
张双银蒙了,他整天浑浑噩噩,连家都不敢回。
妻子没有埋怨他,“没钱了我们还可以再借,没场地了我们还能再租,只要人还在,我们就还能养鸡。”妻子的开解,给了张双银希望,他振作起来,一定要东山再起。
修车时的好人缘,救了张双银。见他有难,大家都想帮衬帮衬。张双银顺利地借到了资金和场地,从头再来。
“乌鸡事件”虽然让张双银损失惨重,但也让他明白科学养殖,防病防疫的重要性。张双银没着急恢复生产,他跑到平谷农业局求贤,请来了市农业局畜牧业环境监测站的技术人员,帮他建起了现代化养鸡场,鸡舍内装上了风机、水帘、料车等设备,养殖规模扩大到5万只,年经济效益已达七八十万元。
鸡场这么大,张双银还是事必躬亲,每天凌晨就起床忙乎,“我得盯着,要不不放心,只要咱家的鸡和蛋质量过关,城里的人能吃着放心,我搭多少时间,都值得!”张双银说完,转身进了鸡舍,咕咕咕,鸡舍里热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