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8/8/1 10:38:00 来源:京郊日报 阅读数:
您印象中的养鸡场什么样?泥泞不堪的路面,臭气熏天的鸡舍,粪污合流的沟渠?其实不然。如今,北京郊区的现代化养殖场里,有的是一栋栋干净的鸡舍、一排排整齐的鸡笼、一只只健康的母鸡、一枚枚新鲜的鸡蛋……
走进位于北京市平谷区马昌营镇的北京双银养殖场,智能化的养殖方式让人眼前一亮。而玩转这些高科技的新农人张双银,他的老本行却是一名修车匠。今天分享的,就是他的转型发展致富经。
“万元户”挣的都是辛苦钱
炎炎夏日,走进双银养殖场却闻不到粪污的臭味,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干净精致。4栋鸡舍从南向北一字排开,中间穿插种植了一些绿树,场区虽然不大,但被管理得井井有条。这家鸡场成立于2005年,目前存栏规模5万只,是本市无公害畜产品基地,每年向全市供应大量优质安全的无公害鸡蛋。
双银养殖场的场长名叫张双银,瘦黑精干,十分健谈。说起当初干养殖,他直言是因为怀揣一个“万元户”的梦想。
上世纪90年代初,20多岁的张双银还是一名自行车维修师傅,靠着给人修理自行车维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肉蛋奶的需求越来越大,他瞅准机会,回家养起了蛋鸡。“最开始的时候,一没技术、二没资金、三没人手、四没场地,俺们就在自家院子里养鸡,东西厢房全都改造成了鸡舍,一共养了1000只鸡。”张双银回忆说,那时候她和媳妇王香云俩人忙得不可开交。每天早上天没亮就起来清鸡粪、喂饲料、添水,直到干完活儿,都感觉没有完全睡醒一样。由于没有自动化设备,所有工序全都靠人工。最发愁的就是鸡舍里的250个喂水的玻璃罐,每天都要摘下来清洗干净、添加清水。特别是夏季高温的时候,光这一道工序,一个人就得干上两三个小时。
一年多的时间,两口子终于把这1000只鸡养出栏了,当时正赶上好行情,一次就挣了1万元钱,成了村里的“万元户”。可老张知道,这个“万元户”来的可不容易,真是他们两口子的辛苦钱。
靠科技修车匠成新农人
俗话说: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养殖业风险大,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传统落后的养殖方式,更是难以避免各种高风险。有一次,张双银从外地买回7000多只青皮乌鸡,仅10天的工夫就全死光了,10万元投入都打了水漂儿。张双银深深地意识到,这样的传统养殖模式没有发展前景,2005年他在前芮营村租了16亩土地,建起了现代化养殖场。
养殖场走上正轨以后,老张没有安于现状,而是进一步加大投资,扩建鸡舍,将原来的矮小鸡舍改造成了4列3层的新式鸡舍。还在鸡舍内装上了风机、水帘、料车等设备,走上了规模化养殖之路,养殖规模也扩大到了5万只。
鸡舍大了,养的鸡多了,环境调节、鸡群补光、舍内消毒等问题也就来了。就拿鸡群补光来说,光照是影响家禽生长的重要因素,不同生长阶段的家禽需要的光照强度、光照时间都不同,为了能养好鸡,要在不同时间更换不同瓦数的灯泡,来满足小鸡生长的需要。一栋鸡舍上百个灯泡,一趟换下来至少要大半天儿时间。而一批鸡的生长过程中,至少需要换2至3次灯泡,无形中加大了养殖场的人力投入。
正当张双银一筹莫展之时,市农业局畜牧业环境监测站的技术人员找到了他。原来,为了加快畜禽舍环境智能化技术的试验,该站决定选择老张的养殖场作为试验点。在听了新技术的介绍后,老张一点儿没犹豫,欣然同意,这正是他急需的现代化技术设备。老张把2栋鸡舍作为实验舍,另保留一栋规格差不多的作为对照舍。
试验首先是将舍内的电气线路进行整合,将舍内原来的散布式的各种闸刀整合到控制箱内,通过触摸屏控制。其次是对舍内照明系统进行改造,由简单的白炽灯,转变为可调节亮度的冷阴极灯。最后对消毒系统也进行了大幅升级,由肩背喷雾这种人工消毒模式,改造成了播种式消毒,随着喂料环节的进行,就能完成全舍的消毒。
设备的安装,让张双银心里乐开了花,养殖场人工、电能投入分别降低了50%,产蛋率却提升了1%。随后,他们又陆续开展了消毒试验、光照试验、无助力通风试验等多个项目,为京郊现代化畜牧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重品质规范管理建章程
多年来,养殖场不断提升硬件基础,逐步由机械化走向智能化,在硬件提升的同时,软件基础也逐渐提高。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他越来越注意产品质量,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从鸡只免疫到禽蛋消毒、从饲料饮水到光照通风,涵盖了家禽养殖的各个方面,生产了更加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他的养殖场也通过了无公害认证,收获了市级优级标准化基地等荣誉。他们推出的富硒鸡蛋,单枚售价就达到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