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8/12/13 8:59:00 来源:南阳日报-南阳网 阅读数:
“养猪得讲良心、讲责任,走绿色生态养殖之路,为社会提供放心的无公害猪肉。”近日,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西簧乡卧龙岗村,该村致富带头人刘冬坚定地说。
1987年出生的刘冬,有着与他年龄不相符的成熟。他是一名退伍军人,军旅生涯造就了他坚毅执着的性格。他参加过“5·12”汶川地震抗震救援,虽然失去了左腿,但劫后余生使他更加乐观豁达。他不以伤残为由依赖政府养活,用自己的双手和意志,开办养猪场,成为致富路上的带头人。
2004年,刘冬刚18岁。走出高中校园的他,怀着一腔保家卫国的热血,成为新时代军人中的一员。在部队里,他刻苦训练,2006年转为一级士官,2007年竞选为新兵班长。
如果不是汶川那场特大地震,刘冬可能会转业、结婚、生子,简单而幸福地生活。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刘冬所在单位接到前往都江堰市区执行救援任务的命令,马上进入战备状态。当刘冬带着战友清理到一幢四层楼的时候,发现有人被困在楼上,容不得多想,刘冬第一个冲进摇摇欲坠的楼房,余震袭来,整栋楼房坍塌了,将他完全吞没……
被掩埋73小时后,醒来的刘冬已经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他的左腿因长时间受到挤压,肌肉已经腐烂变质,不得不进行高位截肢,右腿由于长时间受重压,虽说骨骼保住了,可一直麻木没有知觉,外加心衰、肾衰、胸腔积液、挤压综合征等种种折磨,使刘冬躺在病床上如同植物人,天天都处在病危状态。
辗转多家医院,大小手术做了无数次,经过全力抢救,刘冬终于脱离了危险。面对少了一条腿的现实,这个在抗震救灾中没掉过一滴泪的汉子还是哭了。
“生活总得继续!”曾经的灾难对刘冬来说,都已是云淡风轻,“比起那些在地震中失去生命的人来说,自己是幸运儿,一定要让第二次生命活得更有意义。”经过几个月的刻苦训练,装上假肢的刘冬终于可以手拄拐杖走路了。
2009年底,刘冬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后,他仔细考察了家乡的环境、经济、产业和交通等方面,发现家乡虽然远离县城,经济贫穷,但是自然环境优越,很适合发展养殖业,加上养殖业前期的投资不大,可以滚雪球式发展,对于积蓄不多的他来说很合适。
说干就干,他开始租地,建猪舍,买种猪,从饲养10头种猪开始,创建了淅川县腾龙林牧有限公司。随着存栏越来越多,刘冬发现想要提高产量,靠土办法是不行的,必须走规模化、科学化发展之路,空闲之余,他就去规模化猪场参观学习,请教经验,向标准自动化猪场方向发展。2011年,猪肉价走高,刘冬把赚到的钱全部用于投资扩建,建自动化猪舍,购先进设备。
2012年,生猪市场低迷,刘冬的猪场资金链断裂,最紧张的时候家里连给小孩买奶粉的钱都拿不出来,妻子跑回娘家,把亲戚朋友借了个遍……人间万事出艰辛,经过几年的努力,刘冬的养猪场已发展到年出栏无公害商品猪5600余头。
养猪场走上规模化之后,刘冬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帮助家乡父老走上致富路。身为残疾人,刘冬知道残疾人生活不容易,村里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都在刘冬的猪场找到了合适的就业岗位。2013年,他成立了淅川县龙岗农牧专业合作社,为当地农民提供生猪养殖、技术、防疫、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并设立免费服务电话,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技术,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民从事养殖业。2015年前半年,刘冬在自己猪场最困难的时期,仍然给本乡40户残疾人免费发放仔猪,增加残疾人的收入。
身残志坚却情系乡邻,不忘回馈社会。刘冬的养猪场先后获得“淅川县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国农技推广科技示范场”等荣誉称号,刘冬也被评选为“淅川县第六届十大杰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