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9/1/11 11:43:00 来源:重庆日报农村版 阅读数:
消失的“回锅肉”
有一次有朋友问我,最好吃的回锅肉是什么样子的?我告诉他:纯正的回锅肉,可能我们再也没有机会吃到了。消失在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个品种灭绝的版图。在四川做回锅肉最适合的猪种——成华猪,已经濒临灭绝。
这个一身黑毛、头方颈粗、四肢短小的成都本土猪种,肉质较肥,肌内脂肪含量高,故而做出的回锅肉松软可口,肉香浓厚,肥而不腻。曾经谚语中的“家家都有黑毛猪”的成华猪,遍布整个成都平原,由于生长周期长,肥肉率高,截至2013年5月,仅剩下100头左右,被饲养在成都的一个保种场内。
这些即将消失的地方猪种,被戏称为“熊猫猪”,而据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统计,野生大熊猫的数量1864只,远比这些猪多。
这是一条让人黯然神伤的消息,人类的选择真的很重要,我们的消费可以让有些物种灭绝,同样也能让有些物种保留。
无独有偶,成华猪的消失导致回锅肉的变味,并不是*的个例。
被誉为“吃肉的最高境界”的东坡肉,据说诞生于苏东坡之手。而只有选用浙江地区名叫“两头乌”的地方猪种,才是一道正宗的东坡肉。而这种被叫做“两头乌”猪种,其实是中国“四大名猪”之一的金华猪,早在2006年就被农业农村部列入《*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成为*重点保护的地方畜禽品种之一。
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宣威火腿荣获金质奖,从此成为云腿的代名词,驰名中外。而最适宜制作云腿的乌金猪,生长于乌蒙山-金沙江一带的山区,也被农业农村部列为*珍惜保护品种;而农户散养数量也岌岌可危。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而其背后正是食材的多样性和地方特色。蓦然回首,我们才发现,文昌鸡已不是那只文昌土鸡;北京烤鸭也不再曾经的北京鸭。那些引以为傲的地方特种,却正逐渐消失在时间长河中。
30年中国猪种大灭绝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猪的国家,据考证至少有9000多年的历史了。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了“豕”字和阉猪的记录。
世界上总共有300多种猪,中国现有猪种125种,而现存的地方猪种就有88种,它们广泛地分布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适应着当地环境,改造着当地文化,也与本地的人们朝夕相处,生生不息。
然而,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显示,中国特有的88种地方猪种里,就有85%左右地方猪种的存栏数量急剧下降,其中31个品种处于濒危状态和濒临灭绝。在这次为期五年的调查中,有横泾猪等8个地方猪种未发现,项城猪等4个品种已灭绝。
而这一切,集中发生在短短30年不到的时间里。30年,我们人的一生,也才走了三分之一,一个物种却面临着灭绝;我不知道,我们这一代人要眼睁睁地看着多少物种的灭绝?
利益决定养殖户的选择
人所共知,我国绝大多数的地方土猪的猪肉都比外来猪种好吃,而在利益的驱动下,人们似乎只关心生长期和瘦肉率。
既然人没有意识,那么猪也没有选择。
1990年代,是一个分水岭,进口猪的入侵与中国地方猪的消亡,几乎是同一个时间。
在短短十余年之间,来自英国的大约克夏猪、来自丹麦的长白猪、来自美国的杜洛克猪(简称杜长大),以及它们的二元杂交、三元杂交后代,几乎占据了中国所有的生猪市场。超短的生长周期、瘦肉率高达65%以上,没有养殖户再愿意养中国的地方土猪了。
“壹号土猪”曾经做了一个调查,1994年之前,中国土猪约占90%市场份额,而在此之后被大型商品猪挤压,2007年,中国土猪的市场占有率不超过2%。
曾经广泛分布川西地区的雅南黑猪,与荣昌猪一起,被评为中国48个优良猪种之一,改革开放前后,养殖规模达到数百万头,如今已经很难再看到雅南黑猪的踪迹。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清明在一次采访中曾痛心疾首地呼吁道:“同所有物种灭绝一样,猪种的灭绝同样是一场生态灾难。”
出栏记录不断刷新的背后
在这场追逐更快更大的利益面前,我们疯狂的催熟催长。
为了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虚荣心理,养殖者不得不更换更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洋猪品种,也不得不投入和研发更加催长的饲料。
就算我们全部更换为洋猪品种,人类依然嫌商品猪的养殖时间太长。
这是一场关于时间的赛跑,我们在不停地刷新商品猪的出栏记录:从7个月,到6个月,刷新5个月,冲刺4个月。
生长时间虽然越来越短,但投入的饲料似乎有增无减。
据统计,2017年中国饲料产量达到28465.5万吨,其中,猪饲料产量为9551万吨;如果以2017年6.88亿头的生猪出栏量计算,平均每头猪需合成饲料139公斤。
一头标准的商品猪,出栏体重约110公斤,时间严格控制在180天内,这期间会吃掉139公斤合成饲料,数十车的泔水,大量的青饲料。
人类在动物的饲料中,添加大量激素、猪血、猪骨,甚至有报道称添加安眠药、镇静剂等药物。
一场非洲猪瘟席卷了全国
中国本土猪种的灭绝,可能真的是一场生态灾难的开始。
我们如此大力度的保护中国本土猪种,并不仅仅是只让你吃到小时候的味道,而是一场关于优良品种基因的保留和品种多样性的研究。
相对于杜长大系进口猪种,中国的本土猪经过自然选育,保留了更适应本土的优良基因,除了肉质和口感远胜于洋猪种外,还具有对环境的抗逆性强,对病毒的抵抗力高。
2018年8月份的一场非洲猪瘟,席卷全国,目前已蔓延到19个省份。
在自然界中,这并非第一次。
人们一度疯狂地往牛饲料里添加动物尸体,终于上世纪末集中爆发了席卷全球的“疯牛病”,感染的人会在一年内痛苦地死亡,尚无有效药物治疗。
我们大量的搜罗野生动物,挖空心思地想如何吃它们,最后终于在2003年爆发了“SARS病毒”。
我们养殖的鸡越来越多,禽流感终于从禽类传播给了人类,从H1N1到H7N9,层出不穷,而且目前国内外都没有针对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
相比这样的报复,非洲猪瘟是温和的,只在猪群间传播,不传播给人类。
其实,非洲猪瘟已经肆虐西方近百年了,尤其是在杜-大-长系进口猪的故乡欧美两地;只是今年第一次进入到中国。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某一个物种变为同一个亚种,而这个亚种又在特定病毒面前毫无抵抗力,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将彻底失去这个物种呢?
如果它又是我们驯化了9000多年的猪,我真不知道如何向子孙们交代。
吃货拯救地球
近年来,随着农业专家的呼吁和官方的逐渐重视,令人欣慰的是,目前的情况,已经有所好转。
十一五期间,我国各地共建设79个猪保种场、3个基因库,在全国范围内划定了37个地方猪种保护区。这其中,包括宁乡猪、荣昌猪和藏猪等3个*保护区,以及太湖猪、民猪、黄淮海黑猪等猪遗传资源保种场35个。
与其他物种保护不一样,保护地方猪种正需要的就是“吃”。国家层面的物种保护,也并非是“为了保护而保护”,如何实现商品产业化和市场推广,才是保护地方猪种的关键。
雪崩来临时,没有哪片雪花是无辜的。
我们永远要记住“吃货也可以拯救地球”。
不要当我们回想起来,开始怀念记忆中难忘的猪肉味道的时候,中国优良的地方猪种却已经消失于我们的餐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