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9/7/3 9:11:00 来源:安顺日报 阅读数:
关岭牛历史悠久,民间广泛饲养。如今,关岭自治县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关岭牛作为 “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引导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当地不少群众也通过饲养关岭牛实现增收致富,过上了“牛日子”。
“村社合一”助力农户养牛增收
自2016年吹响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的“号角”以来,关岭已成立102个“村社合一”的关岭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涌现养殖大户161户,带动农户9404户3.29万人参与,其中贫困户5316户1.86万人。近两年,实现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利用政府注入的扶贫资金,各个村合作社带动群众抱团发展。群众一改小规模散养方式,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发展扶贫产业,并到合作社里务工,年底还领取扶贫产业分红。“土地流转+务工收入+产业分红”的多渠道增收模式,群众得到实实在在实惠,增加收入。
“我每天到养牛场来喂牛,打扫牛圈,收入100元,原来想都没想到过有这样的好事。”在新铺镇岭丰村养牛场,前来务工3个月的贫困户应永美笑容越来越多,她说,天天有活干、收入在保障,看到了增收脱贫的希望,过去全家仅靠种1亩多土地过活,生活非常困难,现在仅她一个每月就有3000元的收入,干两三个月就超过以前一年的收入。
“每亩皇竹草平均一年要用10个工,全村近万亩皇竹草,仅劳务支出每年就要100万元左右,这笔支出实际上已经转化为村民的一项收入,退草还牧、种草养牛是好项目。” 关岭牛产业带动饲草产业,饲草产业劳动密集的特性为农户提供大量的务工岗位,提及“牛+草”双产业的发展,对群众增收的帮助,岭丰村支书骆斌竖起了大拇指。
在一个个养牛合作社的带动下,农户们摇身一变,成为了“上班族”,不担风险,稳步增收,生活过得越来越“牛”。
“以前在家务农,就是种包谷,一年收个千把斤,还不够自家人吃;现在可不一样了,手脚麻利些一天能有120元的工资,加上土地流转费和年底的产业分红,腰包鼓起来了,生活才越来越有盼头!”正在割草的贫困户罗吉琴谈起生活上的变化,一脸的满足与喜悦。
多种机制激励农户多养牛
养牛,看似简单的事儿对贫困群众却是难事。买牛犊要花钱、买饲料要花钱,养少了不挣钱。关岭不断探索总结好的经验鼓励群众养牛、带动群众养牛。
“我家现在有14头牛了!”
“我家圈里的能繁母牛刚产了3头牛!”
“前两天刚卖了一头牛,收入16000元!”
……在沙营镇养牛村,几乎每家每户都养牛,经济收入都不错。养牛村,名副其实。
养牛村贫困户杨永波,因右耳有听力障碍,出门务工难找工作,就靠家中几亩薄地过活,与女儿相依为命,生活清苦。
随着村里引进贵州博新牧业有限公司到村里建设养牛场,杨永波的日子有了大变化。他将土地流转给该公司后,又到养牛场务工,生活逐步好转。去年镇上推行“五户联保”养牛模式,杨永波又从村合作社领回5头关岭牛饲养。但受家中饲养条件所限,他便与村支两委和博新牧业公司对接,将5头牛饲养在博新牧业公司公养牛场,自己集中精力干其他活。博新牧业公司负责日常管理与销售,牛的所有权依旧归杨永波所有,卖牛之后扣除饲养成本,其余部分即为杨永波的收入。
“我现在一个月在养牛场上班包吃住还有2800元的工资,平日还能够饲养‘五户联保’的5头牛,前两天刚以16000元的价格卖了一头牛!”杨永波告诉记者,“企业务工+五户联保”,让我有活干,养得起牛,已还了3万元借款,解决了女儿读大学的费用,自己还有了存款。杨永波一家的发展变化,是关岭牛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
新铺镇在发展关岭牛过程中摸索出“4235”利益连接机制,即合作社垫资把牛交给贫困户喂养,贫困户第二年起还款20%、第三年30%、第四年50%,溢价部分归贫困户。因该模式不需贫困户出资,还款周期长、压力小,深受当地贫困户的欢迎。
冯大邦2017年10月从合作社领养一大一小两头牛,合作社为其垫资21600元。今年,他家已有4头牛,4月初卖了1头商品牛,收益12600元。冯大邦说:“今年按20%还款,才4000多元,我都有了12000多元收入,不怕还不起。感谢政府感谢合作社,不然靠我自己怎么买得起牛来养。我身体还动得,养牛有经验,要继续干下去。”
每天早上9点,断桥镇大理村的养殖户刘忠贵都会准时为饲养的牛准备草料,他饲养关岭牛已有三个年头。2016年底,刘忠贵借助关岭牛产业发展补助政策,修建了标准化养牛圈舍,开始饲养关岭牛,两年时间,刘忠贵牛圈里的牛越来越多,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养牛大户。
刘忠贵心中有本“养牛账”:“今年我购进35头关岭牛,现在已经卖了12头。每头牛购进时重800斤左右,出售时约1200斤,平均一天长3斤膘,买成1万元上下,出售时能卖14000元,从每头牛身上能找3000多元。”
仅半年时间,刘忠贵的12头牛就有3万多元的毛收入,这相当于刘忠贵原先外出务工一年的收入。他相信,照这样干下去,日子越来越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