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09/1/5 11:14:00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阅读数:
2008年以来,滁州市畜牧业克服了冰冻、洪涝灾害和毒奶粉事件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紧紧围绕着“双超”目标,按照年初计划和省、市主管部门的要求,突出抓好产业升级、疫病防控、质量监管、政策落实、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工作,有力地推进了全市畜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认清形势,肯定成绩,客观评价2008年全市畜牧兽医工作。
(一)总体形势与特点:
1、畜牧业生产全面增长。一是存栏止跌回升。据统计,全年存栏生猪158.58万头、牛16.19万头、羊28.72万只、家禽1931.99万只,分别比去年增加23%、11%、14%、24%。二是出栏全面增长。据统计,全年出栏生猪285.94万头、牛11.02万头、羊49.19万只、家禽5020.98万只,分别比去年增加18%、3%、14%、19%。满足了市场供应和消费需求。
2、畜产品产量持续提高。据统计,全年肉蛋奶总产43.52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6%,其中,肉类产量33.94万吨、禽蛋产量8.58万吨、牛奶产量1万吨,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5%、20%、12%。
3、养殖业效益趋于合理。目前,畜禽价格有所回落,但饲料原料的价格下降和劳动力成本的降低,为养殖业预留了一定的利润空间,现在自繁自养一头猪能赚300-400元,饲养一只肉鸡、肉鸭平均能赚到1.5-2元,养殖效益趋于合理。据调查统计,全市畜牧业牧业产值75.6亿元(现行价),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7%,比上年提高2百分点;农民人均牧业收入38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8%。
4、畜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良种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全市生猪良种覆盖率达97%,其中三元杂交猪比重达91%,家禽良种覆盖率达96%,山羊改良率为65%,都比去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二是畜禽结构进一步优化。2008年耗粮型家畜(主要是猪)占56%,比去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而草食型、节粮型家畜占44%,其中,牛羊占18%、家禽占26%,分别比去年提高了1个和2百分点;。
(二)主要工作与成效:
1、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一是规模化比重加大。全市共有规模养殖场户3.43个,规模养殖比重70%,比去年上升5个百分点,猪57%、家禽71%、羊95%,分别比上年提高7个、6个和5个百分点。二是组织化程度提高。全市共组建了233个畜牧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带动农户3.4万户,其中,新增186个。三是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市创建了市级以上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新增10家,其中,省级的5家。四是品牌化水平上升。全市新增了无公害畜产品3个,绿色畜产品4个。滁州志成食品有限公司通过了iso9001-2000标准管理体系认证,其主打品牌“琅琊山牌”森林鸡、水库鸭等系列产品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大中城市的超市供不应求;滁州奶业的“琅琊牌”和达诺乳业的“妙客牌”系列乳制品经受住了毒奶粉事件的考验,目前,在本市和周边省市十分畅销。
2、质量监管成效显著。一是扎实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我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认识高、部署早、措施实、经费足、效果好。据统计,全市共落实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经费390.46万元,其中,市级财政109.927万元,县级财政280.533万元,另外,乡镇拿出64万元用于防疫工作;全市共免疫口蹄疫猪354.45万头、牛49.532万头、羊89.83万只,免疫猪瘟346.04万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345.1万头,免疫高致病性禽流感5058.29万只,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率、免疫证明发放率、免疫耳标打挂率和免疫档案建档率均达100%。此外,市防指还对16家存栏2万只以上的养禽场继续实行政企、技企帮扶制度,免费提供疫苗,开展及时指导,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由于防疫工作事前有会议布置,事中有督促检查,事后有总结评比,目标明确,责任到人,一年来,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有效保障了畜牧业健康发展,得到了农业部和省防指的通报表彰。二是规范动物及其产品检疫。认真组织开展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规范年”活动,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规范了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和屠宰检疫行为。全市全年共产地检疫家畜98.5万头、家禽295.3万只,检出病畜0.08万头、病禽0.37万只;屠宰检疫生猪37.8万头,检出病害猪0.04万头;运输检疫家畜20.5万头、家禽177.5万只、畜产品0.24万吨;无害化处理家畜0.12万头、家禽0.37万只。防止了疫病的传播和蔓延,保障了城乡消费者吃上“放心肉”,喝上“放心奶”。三是加强投入品管理。今年以来,我市加强了对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生产、经营和使用三个环节的管理。2月份和7月份,对部分饲料生产企业、经营门市部和养殖场进行了督查,并随机抽取56个饲料样品,经检测,未检出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喹乙醇、氯霉素、苏丹红等违禁药品;10月份,又开展了奶牛饲料质量安全的专项整治,全市共出动执法人数125人次,检查饲料企业10个,检测奶牛养殖场37个,抽检饲料样品54个,所检测样品中未发现三聚氰胺。四是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保证奥运期间动物卫生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从7月份开始,强化了对涉奥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涉奥企业的备案登记管理,对所辖两家进沪企业派驻专人实施监管,并与企业负责人签订安全责任书,严格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加大入场查证验物、同步检疫力度,并批批采样、送检;7月上旬,对农贸市场、超市、畜禽屠宰加工企业的动物产品实行采样送检,所检样品均无违禁药品残留;10月份,开展了奶站专项整治行动,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行动方案,开展摸底登记,派驻监督人员,完善管理制度,加大抽检和督查力度,所检样品均未检出三聚氰胺。
3、投入增加后劲十足。一是落实惠农政策。认真落实了国家能繁母猪补贴、生猪和奶牛良种补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村级防疫员补贴、动物防疫经费,以及省奶牛补贴和市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奖励等各项政策性投入574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3547万元、省财政2120万元、市财政294万元、县财政647万元,这些惠民政策的落实,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畜牧业快速发展。二是积极争取项目。2008年我市除了牧草种子基地项目通过验收外,共争取生猪、奶牛标准化养殖场(小区)、现代农业发展、县级动物防疫站、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省级财政支农等5大类148个项目,总投资424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414万元、省投资50万元。另外,2009年县级动物防疫站建设和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93个,总投资210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404万元,已打捆上报。通过项目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我市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大力招商引资。2008年以来,我市各级畜牧系统始终将招商引资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年来共落实招商项目15个,总投资8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8亿元。另外,蒙牛万头现代化奶牛场建设项目正在稳步推进,该项目计划投资3亿元;正大集团拟在滁建设33个现代化规模养殖场,总投资10亿元,其中,曾祖代种猪场项目已初步敲定。实践证明,招商引资是实现我市畜牧业跨越式发展的最现实的选择。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1、行业发展不成熟。畜牧业产业化水平提升不快,产业链条不长,产品附加值不高;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不健全,价格波动频繁,效益无法保证。
2、环保压力加大。随着畜禽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畜禽粪污的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没有跟上,造成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加剧。
3、工作开展不平衡。近些年,各级畜牧兽医部门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但从平时反映的情况看,工作力度有大有小,办事效率有高有低,事业发展有快有慢,差距比较明显。一些地方对工作缺少责任感和紧迫感,对事业缺乏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
二、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准确把握影响畜牧业发展的诸多因素。
目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就畜牧业而言,也是机遇和挑战同在,发展和困难并存。我们要逆势而上,抢抓机遇,规避风险,努力实现畜牧业稳健发展。
(一)机遇与条件:
1、扩大内需,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机会。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了大量扩大内需的政策,增加了中央投资,到2010年底,中央投资将达到1.18万亿元,除今年新增投资1000亿元中安排7亿元用于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外,明年将加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投资,扩大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的盘子,并增加补贴范围,将新增规模蛋鸡补贴。另外,国家还将增加信贷投入,减免有关税费,这些将为我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2、农民返乡,为快速发展畜牧业提供了人力资源。由于出口减少,沿海地区粗放型中小企业逐步关闭,部分外出打工农民回乡创业,提升了畜牧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3、土地流转,为规模养殖提供了政策依据。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流转,并加大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这解决了发展规模养殖在用地和融资方面的瓶颈问题。
4、疫情平稳,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近几年来,动物疫情总体平稳,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疫病防控工作,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拓宽了防疫范围,提高了防疫要求,有效保证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二)挑战与困难:
1、市场需求下滑。畜牧业终究还是弱势产业,对市场波动十分敏感,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小企业倒闭,失业人口增加,需求疲软,整体消费水平下降,生产发展拉动力削弱。
2、规模投资放缓。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一些大型规模养殖场都不同程度的减缓了投资建设速度,如温氏集团、正大集团都有类似的倾向。
3、质量诉求增多。目前,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影响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首要因素,最近发生的三聚氰胺奶粉、鸡蛋事件以及瘦肉精事件,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造成了剧烈冲击,同时,也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4、部门监管薄弱。市级畜牧部门多年没有项目投入;县级有了检测设备,但没有检测经费,无法正常开展工作;乡级有的还没有办公场所。大多地方靠感观来检测,落后的监管手段与现代畜牧业发展严重不相适应。
(三)资源与优势
1、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滁州市位于江淮之间,属泛长三角合作核心区,为南京“一小时经济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之一,是安徽省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境内铁路、公路交织成网,京沪高速铁路建成后,滁州至北京、上海的时间分别只有三个半小时和一个半小时。距南京禄口、合肥骆岗机场均在一小时左右车程,内河航运直通长江、淮河。
2、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滁州属亚热带向温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4℃,全年无霜期210天;空气质量常年达国家二级以上标准;典型的丘陵地貌,天然的隔离场所,适宜各种畜禽的生长繁殖。全市拥有耕地20多万公顷、森林19.7万公顷、300亩以上连片草场80万亩,地表水储量36.7亿立方米,河流长度1189公里;年产粮食80亿斤左右,年可提供各类农作物秸秆80亿斤;拥有44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0万人。
3、政策优厚,基础较好。各级党委、政府对畜牧业高度重视,在良种推广、规模养殖、疫病防控、基础建设等方面持续给予扶持。全市畜牧业配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综合竞争能力不断加强,并探索了不少好的发展经验,涌现出了许多先进典型,“百区千场”工程进展顺利,示范带动较强,发展后劲十足。
三、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全力推进畜牧强农工程。
(一)总体思路:
紧紧瞄准“两大目标”,即“双超”目标(近期超增幅,远期超均量)和“868”发展计划(到2012年,全市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0%,畜产品产量达到60万吨,畜产品加工率达到80%),扭住“两大抓手”,即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突出“两大重点”,即动物疫病防控和养殖小区建设,推进“两大转变”,即推进以数量增加、质量提升、卫生安全、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方式转变,推进以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大力实施“畜牧强农”工程,奋力推进我市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跨越。
(二)主要措施:
1、抓科技推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点丝毫不能动摇。各级畜牧部门都要抓点示范,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机制。市级重点抓好“百区千场”建设,通过5年时间,主抓100个市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带动1000个养殖场建设,县级每年要抓3-5个规模化养殖小区(场)建设,乡镇站要按照“五个一”(即一个主导产业、一片示范基地、一个龙头企业、一个专业经济组织、一套工作班子)、“四个有”(即有目标、有牌子、有进展、有特色)的要求,建立自己的示范点,通过层层示范推广,提高全市畜牧业生产水平。
2、抓疫病防控。这一点丝毫不能麻痹。要按照“政府包密度、部门包质量”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确保“四个病五个率”均达100%,即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率、耳标打挂率、免疫证明发放率和免疫档案建档率都达到100%,务必做到“八个到位”,即组织领导到位、责任明确到位、经费落实到位、人员配备到位、疫苗注射到位、免疫标识到位、督促检查到位和奖惩兑现到位。要进一步完善应急机制,确保一旦发生疫情,能够及时报告、科学确认、果断处置,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3、抓质量监管。这一点丝毫不能轻视。各级畜牧部门要按照国家赋予我们的职能,狠抓四个许可(即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许可、规模养殖场动物卫生许可和生鲜奶收购许可),严格市场准入(即加强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运输检疫,对进入流通环节的畜禽及其产品要经检疫合格,持证销售),加大抽检力度,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畜牧生产经营领域内的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
4、抓政策落实。这一点丝毫不能马虎。各地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扶持畜牧业发展政策的同时,要积极争取当地出台优惠政策,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要创建龙头企业,组建合作组织,打造自己品牌,引导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
5、抓项目建设。这一点丝毫不能松懈。各级畜牧部门要按照国家投资方向,积极争取新项目;同时,要抓好在建项目建设,严格按项目法人负责制、设计施工合同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质量监理制、仪器设备政府采购制实施,项目建成后,及时申请审计验收,确保每一个项目都能发挥作用,不断夯实畜牧业发展基础。
6、抓招商引资。这一点丝毫不能迟疑。要坚持“一岗双责”不动摇,明确责任,重逼加压,绩效挂钩,在全市畜牧系统内强化招商引资没有局外人的意识,做到全面动员,全员参与,人人有责。要通过招商引资来展示才干,实现跨越,做到招来一个商,带动一大片。
(三)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1、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一是处理好发展与防疫的关系。畜牧业要发展,防疫要先行,只有防疫做好了,才能保障发展;只有真正按标准化的要求发展好了,才能利于防疫。二是处理好发展与监管的关系。畜牧部门肩负着许多执法监督职能,监管到位,就能促进发展;监管缺失,小到能毁灭一个企业,大到能整垮一个行业。三是处理好发展与环保的关系。规模养殖在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畜产品同时,也会带来严重的面源污染;这些粪污又不同于工业污染源,它是农业生产中的宝贵资源,如弃之不用,则是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要利用好、开发好畜禽有机肥,这不仅可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还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实现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2、创新与稳定的关系。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在创新的同时要维护好稳定。一是稳定队伍。随着兽医体制改革的深入,既要妥善安置好大集体兽医和分流人员,又要安排好行政、事业人员,要通过改革和创新,建立一支机构健全、关系顺畅、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队伍。二是要稳定生产。近年来,规模养殖比重逐年增加,散养比重逐年减少,农民散养源于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小,不仅是规模养殖的补充,而且对市场供应起到平衡作用。因此,在扶持规模养殖的同时,要兼顾好散养者的利益。三是要稳定市场。在年初的暴雪灾害中,生猪活体储备发挥了积极作用,稳定了市场,平抑了物价,为此,在加快产业化步伐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畜禽活体储备,维护市场稳定。
3、自身建设与面上工作的关系。就是要正确好个人与单位,单位与行业的关系,做到“两促进、两发展”。一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每个人潜力和特长的挖掘与发挥,为每个人提供展示才华和创意的平台,为单位发展发挥聪明才智。二要坚持以局为家。注重单位服务功能和形象的完善与维护,为单位面貌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为每个职工的工作、生活和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为事业发展提供保证。三要坚持以发展为念。注重全市畜牧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与打造,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出力出彩,为推进畜牧强农,发展现代农业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