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畜牧家禽网 [ 请登录 ] [ 免费注册 ]
首页 | 郑重申明 | VIP服务 | 加入收藏 | 网址导航 | 农业网

畜牧家禽网首页 >  资讯中心 >  市场分析 >  四川生猪产业的回顾与展望

四川生猪产业的回顾与展望

畜牧家禽网  时间:2009/10/26 14:20:00 来源:中国畜牧业信息网 阅读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走上了全面改革开放之路,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四川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同各行各业一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由传统的家庭副业生产向现代的农村支柱产业转变,产品由全面短缺、凭票供应、依赖外援向产品丰富、产销两旺、外销出口的历史性跨越,而且已发展成为全国*的畜牧业省和生猪生产基地,许多指标占全国的比重大,对全国影响大、贡献大。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四川生猪产业发展进行全面回顾与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思考,这对促进生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 推动四川向现代畜牧经济强省迈进,有十分重要意义。
  
  1改革开放30年生猪生产快速发展的回顾
  
  30年来,我省养猪业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生产总量持续增长、 生产方式逐步转变、 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产品质量明显改善、 经济地位显著提升,成功实现了由农村家庭副业向农村经济支柱产业的转型,正在向现代养猪业发展。
  
  1.1 生产总量持续增长
  
  生猪存栏量、出栏量和猪肉产量是反映养猪生产数量的主要指标。30年来,四川生猪生产快速增长。据四川省统计局数据,2008年,全省生猪存栏6053.1万头、 出栏肉猪9020.4万头、 猪肉产量652.12万吨。无论是生猪饲养量、猪肉产量、人均量均位居全国第一。与1978年相比,生猪存栏增长85.2%,年均递增2.07%; 出栏肉猪增长4.6倍,年均递增5.89%; 猪肉产量增长6.5倍,年均递增6.93%( 表1)。
  
  表1 1978年、2008年四川生猪生产变化情况表
  

项 目

 

存栏量(万头)

 

出栏量(万头)

 

猪肉产量(万吨)

 

1978年

 

3268.83

 

1621.46

 

87.27

 

2008年

 

6053.1

 

9020.4

 

652.12

 

平均年增加量

 

92.8

 

246.6

 

18.82

 

年递增率(%)

 

2.07

 

5.89

 

6.93

  1.2 生产和经营方式逐步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养猪生产方式经历了从传统的千家万户分散小规模养殖方式向适度规模化、标准化、良种化、产业化以及健康生态化养殖方式的历史性转变,可谓变化巨大,效果显著。
  
  1.2.1 由千家万户分散小规模饲养方式向适度规模养殖转变 80年代初期以前,四川养猪都是以家庭零星散养为主,人畜混居、猪牛同栏。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专业户、养猪大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快速发展。经过30年特别是最近几年,千家万户分散饲养的农户逐步被引入到适度规模养殖上来,规模化养殖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目前全省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规模场和专业大户有19.58万户(个);其中,出栏50~99头的15.88万户(个)、 100~499头的3.12万户(个)、 500~2999头的5473户(个)、 3000~9999头的271户(个)、 1万头以上的51户(个)。规模饲养比重已由2005年的12%提高到30%以上。
  
  1.2.2 由家庭副业养殖方式向种养配套、农牧结合、综合利用等健康生态养殖模式转变
  
  改革开放以前,农村养猪都是作为家庭副业而存在,农户养猪完全利用自产的粮食和副产物,户均一年仅出栏肉猪1~2头,产品一半作自食用,猪粪尿作为肥料自家的田地就能消化利用。“养猪不赚钱,肥了一湾田”就是典型的家庭副业生产的真实写照。到80年代中后期,随着适度规模养猪的迅速发展,猪粪尿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促使人们开始重视环保,寻求解决的方法。由此,许多依托当地资源构建的“猪-沼-果”、“猪-沼-菜”、“猪-沼-渔”、“猪-沼-桑”等畜禽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应运而生,实现了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排放,促进了养猪业由家庭副业向种养配套、农牧结合、节约资源、循环利用、健康养殖方式的转变。
  
  1.2.3 由传统生产方式向良种化、科学化、标准化生产方式转变 改革开放以前,传统养猪基本上都是地方品种,养猪饲料单一,有啥喂啥,“吊架子”育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逐步推广,传统养猪生产方式逐步向良种化、科学化、标准化生产方式和产业化经营转变。80年代中期开始,全省开始大面积推广猪的经济杂交及其配套的饲养管理技术,提高养猪生产效益。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省以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契机,着力健全畜牧业标准体系,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畜牧兽医地方标准。 近年来又提出了“建立以适度规模养殖为主导,农户标准化养殖为基础”的生猪生产方式。中央连续3年加大了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的建设专项投入,着力建设各种类型的养殖小区、专业村社,推广现代养猪技术和标准化生产,大大促进了生猪产业化经营。截至2008年,已建立省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1365个;其中,300~ 499头生猪养殖场(小区)957个,500~ 999头的218个,1000~ 1999头的110个,2000~ 2999头的32个,3000头以上的48个,建设面涉及全省21个市(州)162个县(市、区),全省生猪生产能力和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农村适度规模的标准化优质生猪体系。而且以猪肉加工为主的畜牧龙头企业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涌现,“六方合作+保险”、“寄养”、“托养”等运行机制不断创新,全省已构建起现代养猪业的雏形。
  
  1.3 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过去四川养猪历来以传统地方品种和传统养殖方式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加大了现代养猪技术开发和推广的力度。1979年,全省开始兴建配合饲料工业,促进了养猪由传统的有啥喂啥向配合饲料、全价饲料的历史性转变。1981年开始,先后推广了以生猪品种改良为主的“双推五改”、优质肉猪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养殖圈舍改造等一系列先进实用的养猪配套技术,有力地推动了猪的良种工作进程,促进了养猪从传统地方品种向良种化、杂交化以及配套系转变。现在农村和规模场饲养的商品猪多以杂交猪、配套系瘦肉猪为主,肉猪生产周期从传统养猪饲养一年左右缩短到6个月左右,出栏率由80年代初期的56%提高到目前的143.9%,胴体重也由53.8㎏提高到72.29㎏。良种化程度和生猪个体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1.4 产品质量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积极推进生猪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进程,使养猪品种经历了由黑猪到白猪,由本地品种→二元杂猪→三元杂猪→配套系瘦肉猪的历史性转变,良种化水平和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2008年,全省猪三元杂交面已达60.73%,瘦肉率由地方品种的40%提高到48%~55%(二元杂及内三元杂猪)及60%以上(外三元杂及配套系肉猪)。特别是近几年来,根据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品牌建设要求,在全省178个县实施了“放心肉”工程,狠抓了无公害畜产品基地建设和无公害畜产品的认证工作。目前全省已建453个无公害畜产品基地,231个畜产品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证书,使川猪在产品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川猪品牌优势也日益突出,在国内外市场的声誉大振。
  
  1.5 经济地位显著上升
  
  我省畜牧业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多项经济指标名列全国之首,经济地位显著提高,主要体现在:
  
  1.5.1 由家庭副业上升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以猪为主的畜牧业产值由1978年的22.71亿元增加到1827.07亿元,增长了80.45倍,年均递增11.98%,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4.21%,比1978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439.3元,其增量占农民纯收入增量的51.58%。 四川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已挑起农民增收的大梁,托起了农业经济的半边天。
  
  1.5.2 由猪肉凭票定量供应,靠外省援助到名符其实的全国第一养猪大省 在计划经济时期,四川猪肉供不应求,凭票定量供应,有时还要靠从外省调肉。1985年,省政府决定调整生猪购销政策和价格,取消生猪派购,实行有指导的议购议销,使生猪产业走出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一步,有力地促进了养猪产业的迅速崛起,畜产品产量大幅上升,猪肉供应紧张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猪肉不再实行凭票定量供应。1992年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生猪生产经营进一步全面放开,全省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1995年,全省已建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113个,基地县生猪存栏5767万头 、出栏6699万头、 肉产量457万吨,分别占全省总量的81.4%、85.6%和86.5%,外销和出口猪肉折合肉猪达2000万头,占全省外销猪肉总量的95%以上,基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四川猪肉靠外省援助到向支援全国和出口的历史性跨越。从此以后,全省生猪存栏量、出栏量、肉产量、生猪产值以及人均量,多年来均位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名符其实的养猪第一大省。
  
  2生猪产业稳定发展基本经验的总结
  
  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生猪产业快速发展的历程,都是依靠政策,引导产业发展方向;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依靠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产业化经营,才有今天四川生猪产业的迅速崛起和长足发展。
  
  2.1 政策引导生猪产业发展方向
  
  2.1.1 引导生猪产业走向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之初,农村逐步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养猪获得了生产自主权。1985年,取消了生猪购留各半的派购政策,生猪可以自由上市交易,逐步放开了生猪的经营;随后又进一步打破了国营食品公司独家经营生猪的格局,实行生猪多渠道经营的流通政策,进一步放开了生猪价格,引导生猪产业迈出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最关键的一步。
  
  2.1.2 引导生猪产业大发展 80年代中后期,省委、省政府联合发出《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决定》,要求坚持实行畜牧业大发展的方针。全省开始在118个县大面积推广以生猪“双推五改”为主的科学养猪实用技术。到了90年代,全省又先后建设了113个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引导传统养猪向科学养猪转变,大大提高了养猪经济效益,刺激了农民养猪积极性,有力促进了四川生猪产业的大发展。
  
  2.1.3 引导生猪产业向现代养猪业跨越 新世纪开始,特别是最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和保护生猪生产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了对生猪生产的投入,推出了对能繁母猪、生猪良种、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补助和生猪调出大县奖励以及生猪疫病防控、生猪保险等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省委、省政府也配套出台了相应政策措施,投入大量资金率先在资阳、遂宁、眉山三市进行以生猪为重点的现代畜牧业建设试点。全省各地也在建场用地、税费缴纳、良种引进、圈舍改造、融资担保、保险补助、大户奖励等方面制定各具特色的具体政策措施,及时解决生猪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生猪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引导生猪生产向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发展,向现代养猪业转型。
  
  2.2 科技进步提升生猪产业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30年,养猪技术不断创新,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科学技术转变的质的飞跃。
  
  2.2.1 猪种的变化 优良品种杂交利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推动养猪品种由传统地方品种向种猪良种化、商品猪杂交化、配套系化转变,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水平。
  
  2.2.2 饲料的变化 以生猪为主的畜禽营养需要及配合饲料的研究,推动养猪由有啥喂啥、饲料单一向以配合饲料、全价饲料养猪为主的方式转变,明显提高了饲养水平。
  
  2.2.3 饲养技术的变化 养猪成套饲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推动养猪技术由“吊架子”向“一条龙”育肥转变、由传统饲养技术向现代饲养技术转变,大大提高了养猪经济效益。
  
  2.2.4 生产方式的变化 通过推广以适度规模养殖为主导、农户标准化生产为基础的生猪生产方式,把千家万户分散饲养的农户引入到适度规模养殖的现代养猪生产方式上来,带动了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有力地推动了养猪现代化。
  
  2.2.5 疫病防控的变化 随着全省防疫屏障、检疫监督、疫情监测和疫病控制四大防控体系的不断健全完善,以及相应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全省疫病防控工作逐步实现了防控责任由部门负责向政府主导转变,防控态势由被动应急向主动防范转变,防控重点由季节性防控向全年常态防控转变,防控工作由经验防控向依法科学防控转变,防控基础由“自收自支”的基层防疫人员向机构健全、财政保障、队伍稳定转变,开创了动物疫病防控的新局面。
  
  2.3 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生猪产业化经营
  
  改革开放之初,生猪产业以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为主,组织化程度低,为封闭型、分割型、零散型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与经营脱节,发展与市场脱节。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年来,四川通过现代生猪产业试点,探索创新生猪生产经营一体化体制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良好经营机制,不断推进生猪产业化进程。
  
  2.3.1 创新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发展生猪产业化经营 近年来,通过积极推广在政府引导下的金融机构、农业担保公司、饲料企业、种猪场、协会农户、加工企业互动发展和保险企业参与保障的“六方合作+保险”、“寄养”、“托养”的运行机制;原种猪场、扩繁场、养殖小区与猪业合作社有效对接的“三级良繁+合作社”的生产体系;以生态养猪家园为依托,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养殖+绿色种植+沼气”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批生猪龙头加工企业积极介入养猪业,各种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涌现,形成龙头企业与养殖农户紧密联系、互利双赢的新格局,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从局部探索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2007年,全省规模较大、带动性较强、辐射面较广的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经发展到392家;其中,*重点龙头企业17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86家,养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000余个。龙头企业及农村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户541万户,占全省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户总数的51%。
  
  2.3.2 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解决生猪产业发展投融资“瓶颈”问题 近几年来,国家先后启动了多项扶持生猪产业的项目,推动了各级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向养猪业转移,逐步形成了政府出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一是创新民办公助的投入机制。以企业投入为主,项目补贴为辅,用项目资金吸引民营企业资金和民间资金 投入现代养猪业。二是创新财政支农机制。进一步完善促进生猪产业稳定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对各财政支农资金捆绑使用,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重点用到支持生猪产业发展上。三是创新担保融资投入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公司+专业合作社”多方投入的会员制担保公司、投资公司,整合各方资源,扩大融资平台和服务范围,通过专业合作社把分散农户纳入信贷担保范围,较好地解决了现代养猪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投融资“瓶颈”问题,极大地推动了生猪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3生猪产业持续发展主要对策的思考
  
  回顾过去,四川养猪业在品种改良、生产方式转变、结构调整、政策扶持、体制机制创新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效,成绩斐然。分析现状,我省养猪业仍存在一些制约和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养猪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相对落后,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还不高;二是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不尽合理,畜产品精深加工不够,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市场竞争力还不够强;三是养猪业发展面临的市场风险、疫病风险进一步加剧,猪肉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四是投入不足,投融资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还不够健全。展望未来,四川猪业发展任重道远,既要丰富完善以往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又要针对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实施重点突破,确保四川猪业可持续发展,向现代养猪业迈进。
  
  3.1 进一步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全面推行环境友好型农牧结合生产模式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以良种引进、圈舍改造和粪污处理为切入点,全面推行“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引导和大力发展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适度规模养殖为主导,种养结合的环境友好型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并不断提高其比重,使之逐步成为生猪生产基地的主体,提高全省养猪生产水平,使生猪产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3.2 加快良种繁育与科技体系建设,提升生猪产业发展水平
  
  良种是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载体。要以提高种猪质量、 推进现代养猪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畜禽良繁体系、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建设; 继续开展种猪性能测定和良种登记,逐步建立种猪质量监测体系; 改善现有良种繁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原种场和扩繁场; 加快构建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互配套的三级良繁体系; 完善以县、乡为主的猪人工授精网络,推进良种工程; 加强猪联合育种攻关,构建与现代养猪业相适应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科技体系; 加快良种良法推广,提升养猪业的科技水平; 加快地方优良猪种的保护与开发,以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
  
  3.3 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降低疫病风险
  
  近年来,由于生猪生产快速发展、引种频繁和跨省区、长距离流通格局的形成,给生猪疫病防控带来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生猪疫情形势十分严峻,呈多发态势,不仅给养猪生产造成惨重损失,而一些人畜共患疫病更严重威胁着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兽医体制改革,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构建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强化免疫基础,扎实开展季节性集中免疫和日常补免工作,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档”;加强疫情监测、预警预报,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动物标识和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重点指导和帮助种猪场、养殖小区、规模场(户)完善防疫设施和制度,强化日常消毒;抓好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监控,严格产地和屠宰检疫,做好流通领域的防疫监管。
  
  3.4 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畜产品质量安全与人民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因此,一要从源头抓起,加大对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检测和监管。二要加强对畜禽养殖和生产全过程的管理, 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户依托当地资源积极发展生态养猪,建立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生产经营和防疫管理体系。三要加强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和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建设,从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着手,实现畜产品从饲养到餐桌的全程监控,确保上市产品质量安全,保证消费者食用安全。四要加强宣传引导,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消费者鉴别能力。
  
  3.5 培育发展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构建现代化的产加销一体化流通体系
  
  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是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 保障产业发展和各方利益均衡的必要条件。因此,要整合项目资源和资金,第一要扶持和培育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集团和不同层次的龙头企业群体,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有效监管,帮助农户提高科学饲养水平,推进区域性整体标准化规模养殖。第二要加快建设和重点引进猪屠宰精深加工企业,鼓励、引导、扶持企业改善生产条件、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加工技术和质量安全水平,逐步实现从一般分割肉销售为主转变为以冷鲜肉、熟制品、精深加工品相配套,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第三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拓宽融资渠道,扶持流通领域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构建现代化的产加销一体化的流通体系。第四要引导龙头加工企业、流通企业进入生猪生产领域,建设优质生猪生产基地;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联接机制,要注意保护农户利益,稳定农户生产积极性。
  

畜牧家禽网编辑:

首页 打印 字体 [ ]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