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1/1/4 9:29:00 来源:中国经营报 阅读数:
闫荣伟 一个原来未被人们充分重视的行业——奶牛畜牧养殖行业正在成为投资的热土。
日前,内蒙古奶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奶联科技)获得了由深圳创新投资集团领投的总额达1.28亿元的投资。而在此前,专营牧场设计的北京中博农畜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博农)也获得了6000万元风险投资。这两个并不为人广泛所知的企业之所以能吸引到投资,完全依赖于它们顺应了奶牛养殖“集约化”趋势:中博农靠的是在国内开创的国际化牧场设计理念,而奶联科技靠的则是创新的集约化畜牧模式。
培训模式受挫
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李兆林、李正洪在2004年6月创建了奶联科技的前身——加牛科技有限公司。除了两个自然人各自投入资金以外,内蒙古当地的一家颇有实力的国有企业也以大股东的身份参与进来。
2002年和2003年,正值中国乳业大发展时期,伊利和蒙牛都在快速发展之中,而蒙牛正是在李兆林创建公司的同一个月在香港成功上市的。乳业的高速发展,吸引投资者将目光投向乳品生产企业的同时,也带动它们开始“窥觑”产业链的上游。
创业之初,李兆林的意图很简单,就是想在乳业的上游找机会。当时,李兆林想到的是风险最小的“轻资产”运作方式,他设计的主要业务包括两块:一是代理国外种牛产品,另一个是对养殖户进行培训,而培训也正好可以促进产品的销售。“不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可以*程度地降低经营风险。”李兆林回忆说,“建立公司时,我们只有三五个人。”
但是这个模式很快被证明并不理想。李兆林发现,虽然公司花钱请来了农大甚至国外的专家给农民讲课,农民听得也很认真,但是回去后,课堂上讲的内容仍然很难在中国农村实行,其中很多传统习惯成为制约因素。
“养牛和种菜不同,种菜只要买国外进口的种子就行,而养牛除了要有种牛,还是一个系统工程,饲料、卫生状况、供暖,缺一项都不能解决问题。”养牛的复杂性让李兆林不禁感慨。
然而,国内的实际情况是,由于乳业的大发展,养牛的主力已经成为农区的农民。他们本是种地出身,一点都不懂畜牧养殖,只是在高收益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才进入畜牧行业的。据了解,当时对养牛户的政策很优惠,农户个人投入资金不多就可以启动项目。
农户虽然成为养牛的主力,但出于不了解这个行业以及节俭的习惯,多数不愿意尝试在新技术上投入。比如,买国外进口的冻精(用于奶牛受孕产奶),每年只要投入20~30元,但如果购买国内的同类产品,甚至5元也可以解决,因此农民中的绝大多数还是用最便宜的产品来对付。
在这种情况下,李兆林意识到:必须得自己投入,创建一种模式来解决经营的困难。
“奶联社”模式
通过实战李兆林了解到,农民散养奶牛,一是奶的质量差,二是产奶效率不高。于是,他和自己的团队决定尝试用新的养殖模式来进行改变。
“农民不会养牛,种地才是他们的本行。那么,不如干脆就让他们种地去,而他们干不好的,都交给我来做。”李兆林后来想出的办法是办“奶联社”模式,即奶牛入社、股份合作、固定分红以及合作生产。
李兆林说,他首先将农民的每头奶牛按照产奶情况、年龄、体况、遗传状况分别打分,做出整体估价,再将每户农民的奶牛按照价格入股他创办的奶联社,由奶联社来整体饲养、经营,农民每年按照入股比例可以得到分红。
按照入股金额的多少,分红是固定的,农民可以实现旱涝保收。李兆林举例说,一般一头牛估价可以达到6000元,一户农民一般养5头牛,那么他入股的总额就是3万元。这3万元,可以每年得到20%的回报,即6000元。而这样的回报,如果是由农民自己来饲养、经营是很难实现的。
农户自己能力所限是一方面,场地因素是另一方面。李兆林说,他们实行的是按照租金入股的形式。比如,他和建立养牛场的村子谈好租金,但是并不支付,而是将租金入股,每年支付分红。不过他同时表示,养牛场租金很低,一般租金只占建场总成本的3%左右,基本可以忽略。
最后一项就是合作生产,这是李兆林想到的另外一条独特办法。由于养牛需要草料,而每个牧场大约有1000头牛,草料是个大数目,完全需要从周边购进。于是,李兆林就动员所有养牛农户种草料,然后由他来统一收购。
按照常规,每个农户养一头牛需要配3亩地,1000头牛就需要种3000亩的草料。以前,农户打草料都是各打各的,基本靠手工,效率很低。现在,李兆林让农户都种玉米,然后由奶联社机械化统一收割。为此,他买了16台德国进口的先进收割机,由于是当做饲料收割,收割时需要将玉米和秆一块收割下来,这和用作粮食的玉米种植不同。因此在使用特殊的机械后,统一收割大大提高了草料养殖的效率。
不仅如此,奶联社的模式还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就业。李兆林说,每个农场大约需要20个当地农民上班,由奶联社解决工资。另外,由于牧场按照现代牧场的规则进行科学设计,每头挤奶的奶牛都配置了卧床,保证理想的温度,而饲料都是科学配置,饲养卫生环境大大提高,因此,每头牛产奶量平均可以提高30%。
在此前提下,牧场卖给乳品企业的牛奶价格大大提高,“每公斤可以提高一块钱。”李兆林解释说,在原来散养的情况下,一公斤牛奶乳品企业只愿意出2.6元,而现在奶联社统一提供的牛奶,乳品企业开价3.6元/公斤。
“当然,牛奶的成本也会有所上升,但是比较起来,利润上升得更多。”李兆林认为,在这种模式下集约化养殖奶牛,农户和奶联社得到的收益都更大,因此是双赢的。
筑高进入门槛
奶联社的模式可谓多方收益,但是这种模式是否会被其他农户轻易模仿?对此,李兆林肯定地说:简单模仿是很困难的。
在他看来,模仿者首先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一个牧场,设施投资大约需要1200万元,每头牛价值以6000元计,1000头牛总值600万元,而牧场经营还需要流动资金500万元,几项相加,一个牧场的投资总值达2000多万元,其中固定投入超过1500万元。
而这样的投资,需要6到7年之后才能收回,光是建牧场,施工期一般就需要一年。“投资周期长,要求资金规模大,我们进入奶牛养殖行业后,也是经过6年的不断实践才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李兆林说。
据了解,李兆林的第一个奶联社“试验田”是2007年4月份对外公开的,现在已经开了7家“试验田”。李兆林估计,到2010年年底,将开到20个牧场。
后来者要想进入,除了资金门槛外,还需要熟悉其运作模式。“建立奶联社这样的牧场,成熟的经营模式很重要,其中涉及到很多的管理运营技术。”李兆林说,因为是连锁经营的牧场,每个牧场大约相距20公里,如何统一资源,统一管理,统一采购,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后来者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掌握的。
李兆林预计,2011年公司的收入可以达到1.2亿元到1.5亿元之间,净利润在12%到14%之间。
投资物语
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北京公司总经理刘纲表示,奶联科技通过提高养殖技术来获得更高回报,而农民也可以得到比自己养殖还多的固定分红,消费者也能获得质量更高的产品,可谓一举三得,多方受益,体现一种模式的创新。因此,奶联科技项目是符合国家政策方向的,而且现在奶牛散养占整个奶源市场的70%以上,集中饲养无疑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而这一庞大的市场空间也将支撑起奶联科技的发展潜力。
第三只眼
北京中博农畜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定宏认为,从奶牛散养到集中饲养,牛奶的品质将得到很大的提高,在这一趋势下,奶联科技找到了一个好项目。但是对于奶联科技来说,未来发展更重要的是其管理团队的培养是否能跟得上。因为随着复制的牧场一个个增多,人才的需求也将紧迫起来,而国内牧场管理人才普遍缺乏,能否有足够的管理人才,是考验奶联科技能走多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