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畜牧家禽网 [ 请登录 ] [ 免费注册 ]
首页 | 郑重申明 | VIP服务 | 加入收藏 | 网址导航 | 农业网

畜牧家禽网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动态 >  “尔林兔模式”首创纯农牧业乡镇“造血”工程

“尔林兔模式”首创纯农牧业乡镇“造血”工程

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1/1/19 10:17:00 来源:西安晚报 阅读数:

  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人们热论的焦点话题。神木县尔林兔镇无疑成为纯农牧业乡镇创收增效的成功典范,而这一典范的推动者就是朴实的诗人、基层干部韩万胜。 

  尔林兔镇位于神木县西北端的陕蒙交界处,是神木县北部地区*的纯农牧业乡镇,地处毛乌素沙漠东北边缘。二十多年来尔林兔镇农民一直搞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农民收入远远落后于周边矿区乡镇。在两年的时间里,靠发展农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近4000元,达到近万元,遥遥领先于全省以及神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 

  2011年元月的寒冬,当带着“首届全国乡镇党委书记情系三农十大新闻人物”光环的尔林兔镇党委书记韩万胜出现在记者面前时,那种朴实的陕北诗人气质打动了周围的人。 

  “授之以鱼 莫如授之以渔” 

  解决“三农”问题,政府的“输血”和农户自身的“造血”是两个重要手段,只有“输血”、“造血”有机结合,才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2008年,神木县尔林兔镇立足镇情,因地制宜,勇于创新,积极实施“15555”工程,“输血”、“造血”双管齐下,实现了农民当年收入翻一番。 

  尔林兔镇全镇3306户,1.3586万人,有耕地4万多亩,林地20多万亩,草地8万多亩。受草原文化影响,当地群众习惯于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所以一直以来,家家户户每年都养一两头猪或羊供春节自吃,商品意识淡漠。 

  “老百姓有饭吃,就是没钱做其他消费。”韩万胜形容,过去尔林兔有四多:穷人多,灰汉(陕北人对做事莽撞的二杆子的别称)多、光棍多、土坯房子多。说到底还是生活水准低,物质贫乏,精神追求低。救济和扶贫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2008年3月,经过上上下下半年多调研论证,韩万胜决定在尔林兔镇开始实施“15555”工程,意在鼓励农民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依靠适度规模养殖,实现普遍富裕。 

  腼腆的“15555”工程朴实增效 

  2008年,以“玉米、羊子、猪、鸡”为主要内容的“15555”农民增收工程开始实施,即参加工程的每户农民必须种植地膜玉米不少于15亩,养鸡不少于50只,养羊不少于50只,养猪不少于5头。种植地膜玉米每亩补助10元,养猪每头补助200元,母猪补助300元,养鸡每只补助5元,养羊达到100只以上补助2000元。经过一年的实践,80%的工程户人均纯收入过8000元。“15555”工程以每年人均纯收入近2000元的增长幅度不断向前发展,也给全县农牧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2008年,尔林兔镇主要采取现金扶持方式,投入120万元,扶持工程户297户。据镇上年底统计,工程户比非工程户年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2009年,镇政府担保并付利息,从银行贷款400万元,以无息、贴息贷款的方式,发放给625户农户,再加上现金扶持户,总共扶持995户。韩万胜说,从目前调查来看,工程户人均纯收入基本都在万元以上,最不行的也有8000元,全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两年增加近4000元。 

  “从08年到09年,全镇养殖总量增加了30%,是历年来增加最多的。接着提高标准,资金扶持力度也再大一些,一定要让没有规模养殖的农民眼红,自愿加入,让工程户覆盖绝大多数农户,并且刺激养殖规模一年一个台阶,一步步扩大。”韩万胜的目标,就是将尔林兔建成榆林绿色肉蛋基地,在这个没有地下资源的乡镇实现群众普遍富裕。 

  随着养殖量的增加,自给自足搞养殖的农民甚至是低保户,变成了生产商品的农民。 

  “尔林兔模式”再现推广魔力 

  神木县政府办组织调研组2009年1月1日专题调研报告中明确表述尔林兔镇这一农民增收模式效益明显,启示颇多,值得推广借鉴。自此“尔林兔模式”的启示作为一种典型农牧业乡镇创收模式开始推广。 

  记者在政府办农牧业发展专题调研组专题中看到了这一增效模式的威力。 

  启示一:政策扶持是发展农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量变引起质变,规模生产能够产生较大经济效益,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农民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也是小成本经营者,进行规模化生产,最缺的是起步资金,最需要的是政府扶持。只有政府扶持,适量“输血”,才能使农民有信心、有能力扩大再生产,增强“造血”功能,开辟新的增收来源。实践证明,政策扶持到位,农牧业大有作为。 

畜牧家禽网编辑:agronetzmm

首页 打印 字体 [ ]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