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1/2/11 9:19:00 来源:甘肃日报 阅读数:
新春前夕,山丹县清泉镇清泉村南山畜牧综合养殖合作社科学饲养的500多头商品肉牛,个个膘肥体壮,屠宰了100头供应市场,色鲜质嫩的牛肉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记者在清泉村采访时,村党支部书记赵世君的手机不时响起,大多是订购新鲜牛肉的。今年43岁的赵世君,已经连续当选了三任村党支部书记。乡亲们评价:他有思路、有点子、有门道,跟着这样的致富能人建设新农村有奔头。
当初赵世君筹建畜牧综合养殖合作社的时候,村里不少人都有顾虑,老年人还善意地告诫他:“小伙子,种田养牛我们的教训太沉重了,你别想得太简单了。”
赵世君有自己的想法:传统的肉牛养殖成本较高,饲养育肥周期长,出栏商品率不高,辛苦一年赚不了多少钱。要想增收致富,必须采用新的方式和科学技术,实行工厂化规模饲养育肥。于是,他开始谋划养牛循环经济圈的蓝图:种植光照充足的绿色生态天然牧草,既可降低成本,也能增加产量;兴建科技含量较高的沼气工程,利用牛粪发酵转化为新型能源,既能照明又能做饭炒菜,沼渣、沼液肥田的综合效能比化肥还要高。
说干就干,赵世君自筹资金1200万元建成了现代化的养殖场。这一标准化综合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在闲滩荒地上,远离农家庭院,既不占用耕地又不影响农民的生活环境;养殖场里,8座钢屋架养殖设施排列得整整齐齐,既充分采光保暖,又注重技术调控,使西门塔尔、夏洛莱等优质良种牛犊在恒温状态下发育生长;良种引进、饲料加工、生产流程、防疫治病等体系完善配套,每头育肥牛戴着象征“身份证”的健康耳标,采用由作物秸秆及玉米、油粕、菜粕配置加工的高品质饲料,用电脑监控饲养育肥,实现了圈舍暖棚化、饲料营养化、防疫程序化,提高了出栏率。
养殖示范基地的“牛气”越聚越足,乡亲们纷纷前来参观,并赞叹:“肉牛住着钢架房,吃的全是营养餐;耳朵戴着明信片,六腑健康赚大钱。”
赵世君的介绍更让乡亲们大开眼界:牛多肥多、肥多粮多,秸秆青贮氨化、养牛过腹增值,促进了养牛循环经济的发展;夏洛莱、西门塔尔等良种肉牛实行科学饲养育肥,肉质细嫩鲜美,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带动扩散,提高了产业化的经营优势。这种循环联动的综合效应,使乡亲们纷纷申请加入综合养殖合作社,形成了小群体、大规模的产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