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1/3/1 9:31:00 来源:凤凰网 阅读数:
“我们这肉,只要清水煮都香得很。”昨日,在长沙湘湖北路路边一家新开不久的小店,一个大学教授向顾客推销起猪肉来。这里的猪肉比起正常的市场价要高两三倍,最贵甚至高达976元/公斤。(2月27日,《现代快报》)
看了这个消息,不少人开始好奇:976元每公斤的猪肉究竟有哪些“值钱”的地方?这种名叫“烟村飘香”的天价猪肉到底是不是货真价实?一连串的疑问正在暗示人们:不是每一种猪肉都叫“烟村飘香”。
不过,在笔者看来,商家(大学教授)推出976元每公斤的“烟村飘香”最终难逃自我宣传,故意炒作的嫌疑。
虽然大学教授声称“我们这是全生态环境下科学饲养的保健猪肉”,但多少还是有点自我伪装和辩护。因为,对于普通的消费者而言,对猪肉质量好坏的辨别不具备专业素质和能力。平日里,老百姓就连准确辨别是否为注水猪肉都成问题,又如何能够辨别出“烟村飘香”是“全生态环境下科学饲养的保健猪肉”?并且,在我们这个社会里,老百姓对专家、教授等知识分子多半抱有某种心理的敬仰,往往容易偏信一些专家、教授的说辞。正因把握准了这一社会心理,该大学教授才能“脸不红心不跳”地推出“烟村飘香”这种天价猪肉。事实上,恕笔者小心之心,“烟村飘香”到底是不是“全生态科学饲养的保健猪肉”,教授本人心里再也清楚不过。
另一方面,天价猪肉“烟村飘香”的价格是如何被认定的,舆论尚不清楚。市场经济下,商品价格由供应需求量和市场自身决定。比市场价格高出两三百倍,最贵高达976元每公斤的“烟村飘香”到底又是由谁决定的?老百姓的需求?教授的供货量?还是教授自身的心血来潮?由此也说明,在如何确定“烟村飘香”的价格问题上,或存在不少盲点。既然如此,一些价格监督评定部门是不是应该立即出面调查评定,将“烟村飘香”的真实“含金量”明白告诉公众?
实际上,回顾近几年的“天价**”系列事件不难发现,天价之所以为天价,往往出自两个层面的“一拍即合”。一者,商家自我的“放卫星”与炒作;二者,一些消费者对高价商品的狂热追捧。
正因为有市场需求和消费胃口,商家才可能抛出高价“烟村飘香”。这些年,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差钱”的老百姓越来越多,用高价商品来标榜面子和身份的心理需求愈发膨胀。“烟村飘香”的出现和那些“天价苹果”、“天价月饼”一样,在完成自我宣传炒作意图的同时,恰如其分地迎合了这一部分“不差钱”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动辄“天价”的社会绝不是一个健康和有潜力发展的社会。因为,“天价”商品一方面预示着居民收入呈现的“马太效应”和阶层固化,另一方面也助推着弥漫在此社会里的物质攀比的浮躁风气。
不是每一种猪肉都叫“烟村飘香”。这不仅是因为“烟村飘香”比普通猪肉价格更贵,更在于“烟村飘香”推销商更懂得自我炒作和把握消费者“酸葡萄心理”。笔者认为,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应该尽量实用和物美价廉,不必追求身份象征而一次次“被天价”。对于如何打破“烟村飘香”的神话,笔者的建议是,一来,消费者要量体裁衣,理性购物;二来,可以由政府相关机构和国内其他科研单位检测其具体成分,看看是否真如商家说得那么“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