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1/7/9 11:33:00 来源:开封日报 阅读数:
为讴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丰功伟绩,反映开封城乡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努力营造团结奋进、科学发展的浓厚氛围,我社特组织实施了“庆祝建党90周年,记者走基层,感受新变化”大型主题采访活动。6月22日,活动启动仪式在开封县举行后,三支采访队伍随即赶赴基层开展活动。黄河滩头、幽深街巷、偏远农庄,仅仅数日,记者们已经深入到我市城乡的多处角落,他们与被采访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感受,通过一件件亲身经历的事件折射我市城乡发生的深刻变化。我们将把采访到的鲜活事例见诸报端,向全市人民汇报,向建党90周年献礼。
6月28日下午4点,开封县范村乡百永发奶牛牧场的奶农们陆续忙碌起来。从上草上料到进厅挤奶,奶农张保发和妻子只需忙活两个多钟头,下午的“功课”就算做完了。这对“牛倌”夫妻原来是奶牛散养户。8个月前,夫妻俩申请了10万元养殖业贷款,进场饲养了20头奶牛,如今奶牛一天产奶量由入场时的100多斤增至900斤,每月毛收入4万多元。“入场奶牛不愁管。”养了近10年奶牛的张保发说,“以前在家散养时,费心劳力不说,还得操心把牛奶卖出去,现在,牛奶产多少就销多少,只要产奶量上去,效益就来了。”趁着张保发喂牛的间隙,记者仔细打量了一下牧场。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牛舍下,一家一户分区分槽饲养,每户存栏20头左右。牧场里的奶牛体形肥硕,或躺或立,有的还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下午4时正值牧场集中“上班”时间,奶农们推着满载配料的小车,依次步入生产区。“来,来,上槽了!”在奶农的吆喝声中,正在休憩的奶牛立起身,乖乖地返回槽位进食。按照既定顺序,进食后的奶牛排队依次进入挤奶厅,经统一消毒后,由自动挤奶器统一挤奶。
张保发家的奶牛排在第七位准备进厅挤奶。等候挤奶的过程,也是他观察奶牛进食情绪的过程。“它心情越高兴,进食量就越大,产奶量就越多。”抚摸着一头悠闲进食的奶牛,张保发讲起了“养牛课”。“平时,我们每天还会给奶牛放两遍钢琴曲,增加它们的食欲。”据说,给奶牛放钢琴曲是一种“国际惯例”,这种“对牛弹琴”的饲养模式如今已成为牧场的一景。
在阳光的照耀下,牧场办公区墙上悬挂的“奶牛标准化示范场”的牌匾格外醒目。这座牧场是在国家养殖扶持项目的支持下,由范村乡百亩岗村“养牛大王”王永投资兴建,2011年被农业部命名为奶牛标准化示范场。牧场存栏的800头奶牛均采取“公司+农户”的饲养模式,通过将奶牛散养户“收编”,实现了“四统一”:统一销售鲜奶、统一提供饲料、统一提供兽药、统一繁育良种。按照产奶量多少,牧场每月月底给奶农统一结账。在挤奶厅,记者发现,挤奶不仅是自动的,且全封闭,牛奶经流水线挤出、高压后进入奶罐,直接装车运往签订鲜奶购销合同的郑州乳业公司。
为了方便养牛,奶农一般都在牧场吃住。当晚,记者在牧场生活区借宿时,张保发和妻子特地煮了一小锅热腾腾的鲜奶,热情地招呼记者过去品尝。一杯热鲜奶入口,甘醇的奶香沁人心脾,张保发主动打开了话匣子。“国家制定的奶业标准越严越是好事。只有这样,放心奶才能卖得好。”张保发说,牧场对奶质有着严格要求。“三鹿事件发生后,对每一批进厂的鲜奶,厂家要进行30多个项目的检测,全部指标合格后才会接收。”闲聊中,记者得知,张保发做生意没少走弯路。他沿街卖过豆腐,豆腐渣没地方扔,就开始养猪,没想到又遇上一场波及全国的口蹄疫,存栏的100多头猪一头接着一头死掉,夫妻俩为此大哭一场。2002年,张保发为生计所迫,贷款两万元开始走上养奶牛的道路。在家散养奶牛时,他凌晨3点半就起床喂牛、挤奶,不到5点就蹬着三轮车到开封火车站一带卖鲜奶。一个早晨下来,最多卖80斤奶。风里来雨里去,一晃就是6年。提及往事,张保发说:“养奶牛不规模化、规范化就没有出路。今天总算走上了正路,感觉俺养牛大有奔头,越走心里越亮堂。”
前一阵子,为便于往返家和牧场,张保发还买了一辆小轿车。从蹬着三轮车养牛到开着小轿车养牛,张保发萌发了新的打算:“今年把贷款提前还清后,明年再贷20万元,新进20头奶牛,力争两年内一天产奶量达到一吨,明年你再来看,俺家的变化才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