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畜牧家禽网 [ 请登录 ] [ 免费注册 ]
首页 | 郑重申明 | VIP服务 | 加入收藏 | 网址导航 | 农业网

畜牧家禽网首页 >  资讯中心 >  市场评论 >  对“猪肉通胀”的冷思考与对策

对“猪肉通胀”的冷思考与对策

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1/9/9 16:21:00 来源:中国信息报 阅读数:

  国家统计局7月9日公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6.4%,创36个月以来新高,其中猪肉价格上涨57.1%。猪价的涨幅被认为是推升通胀的“第一杀手”,给百姓生活造成“直接杀伤”。生猪养殖政策如何从生产、市场两方面建立和完善产销平稳的长效机制,避免生猪价格的大起大落呢?

  制约生猪生产的因素

  其实,导致目前猪价高走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四大因素:猪价的大起大落,造成生产萎缩;市场周期长,限制了生产;养殖中疫情困扰;政策扶持不连续。这是目前生猪价格高企的主要因素。

  猪价的大起大落,造成生产萎缩。据三门峡调查队2008年以来主要畜禽监测调查资料分析(监测对象:生猪存栏650头以上的规模户和存栏100头以上的法人单位),一方面表现在养殖户的大起大落。2008年末,全市生猪养殖户为96户,2009年末达到168户;随后国家取消了能繁母猪补贴政策,猪价下跌,2010年末减少到144户,2011年又降到115户。

  另一方面是存栏水平的持续下降。2009年初生猪存栏20.1万头,随后生猪存栏水平呈缓慢、持续的下降趋势,到2011年一季度达到最低点,存栏15.8万头,二季度回升为16.0万头。

  生猪生产市场周期长,限制了生产水平。生猪的周期性,应区分为生产的自然周期和生产的市场周期。生产的自然周期,从仔猪到育肥猪出栏一般为5-6个月,从母猪增栏到育肥猪出栏大约为1年左右,因此一般认为生猪的自然周期为1年到1年半时间。但是由于生猪养殖完全市场化,就会受供求规律的作用而出现市场周期性变化,本文主要研究和观察生猪生产的市场周期。

  从2008年到目前,生猪市场周期性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生猪生产市场周期大约要经历2年半左右的时间(2008年12月末-2010年2季度),期间价格虽有小的波动(国家启动托市作用),经再次震荡后触底,价格才进入恢复和高涨期;二是猪价落差大。由于生猪生产要受市场供求、疫病疫情、饲料价格等制约,猪价振荡明显,如2010年2季度生猪平均价仅8.88元/公斤,和2008年1季度、2011年2季度相比,*均价差额达到7.64元和6.41元;这种生产的市场周期长、价格波动大使生猪养殖存在很大风险。当猪价进入获利期,很多养殖户跟进,造成供大于求,价格暴跌;当猪价进入亏损期,有些养殖户弃养退出,有些养殖户为规避风险,只能采取淘汰能繁母猪、提早出栏而减缩养殖规模,导致生猪产能不足,引发生猪价格暴涨。

  疫情的可控性不强,困扰生猪生产。生猪养殖常受疫病疫情侵袭,一旦疫病疫情的发作,首先冲击生猪价格。2009年前4个月,我国与其他国家发生了2次大型群体性传染病--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受媒体不当的宣传和群众对疫病知识的缺乏,致使生猪价格狂跌,养殖户不堪重负。据监测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1月份生猪价格为13.07元/公斤,甲型H1N1蔓延后生猪价格狂跌至5月份的8.6元/公斤,养殖户含泪经营。

  其次是疫情疫病控防,增加了养殖户负担。近年来,口蹄疫、猪链球菌、猪流感、蓝耳病等对生猪养殖造成严重影响。每年春季是疫情疫病多发期,春节前后高热病、蓝耳病、口蹄疫等疫病就会抬头。据调查,一般情况下,仔猪从出生喂养到肥猪出栏,需要150天,在这期间仔猪的死亡率为5%,还有许多疾病需要防疫防治,目前国家只对蓝耳病、口蹄疫、猪瘟三种疾病免费防疫,其他疫病的防治需要养殖户自个负担。据养殖户反映,猪农自己用于防疫治病需要支出50元/头。

  三是疫病疫情的发生,能繁母猪产能下降。2010年春节前后,暴发流行的高热病、蓝耳病,对养殖户打击很大。据调查,一些养殖规模较大、管理比较规范、资金相对充足的养殖户,舍得投入,加强防控;而众多小的养殖户,由于资金短缺,为规避风险,不得不清栏出售,导致生猪生产进一步下降。另外,在疫病防治中,疫病虽能得到控制,但能繁母猪的生育能力下降,生猪生产的后劲不足。

  政策的不连续,挫伤养殖信心。据调查,目前国家对三门峡市生猪养殖户在生产环节的扶持,有三项:一是对能繁母猪的补贴,2007年50元/头,2008年100元/头。随后因市场的变化,取消补贴;二是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补助。2007年三门峡有20个标准养殖场享受补贴政策,补贴金额为260万;2008年、2009年、2010年三年补贴分别提高到280万元。三是国家对生猪疫病防治中蓝耳病、口蹄疫、猪瘟三种疫病实行强制性免费防疫。四是对能繁母猪投保补贴,50元保费中国家补贴38元/头,赔付金额为1000元。这种不连续补贴政策,挫伤了养殖户的信心和生产的积极性。

  在流通层面,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生猪价格持续走低,国家启动了国产冻猪肉的收储工作。通过采用托市,防止了生猪价格过度下跌,但从生猪价格变动图中(上图),托市效果有限,随后猪价又出现新的大的波动。

  建立和完善产销平稳的长效机制

  目前我国养猪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首先,受生活习惯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居民有消费猪肉的现实,决定了其是一个不可消失的行业;第二,猪肉的消费是有限度的,人们不可能无限度的消费猪肉,同时,它不像其它产业一样说停产就停产,养猪是赔钱也得养下去;第三,养猪业不可控因素较多,特别是受疫情疫病影响较大;第四,养猪业的分散性决定了不能形成垄断效应;第五,养猪业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是弱势群体;因此,生猪养殖过程不能完全市场化。生猪养殖政策应从生产、市场两方面建立和完善产销平稳的长效机制,避免生猪价格的大起大落。

  构建稳定的持续的财政保障支持体系。一是实行持续的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在整个生猪生产链中能繁母猪是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加大对能繁母猪的财政补贴十分重要。从过去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只要国家实行了这一政策,养殖户就像吃了定心丸,就有养殖信心和积极性。反之,就会抑制了养殖户生产的积极性。最近,国务院出台的五条措施,希望有关部门抓紧落实,补贴到位,并使这一政策能够得到延续。另外,适当提高保费的补贴标准,使赔付能力达到3500元左右,基本覆盖一头能繁母猪的价值。二是扩大免费防疫的范围。目前免费防疫的面相对狭窄,需要进一步的扩大。三是应将养殖户所购置的固定资产纳入政策补贴范围。近些年,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各种补贴政策,对农民购买的家电给予一定比例(13%)的财政补贴,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十分显著。但对养殖户购置的固定资产,国家没有相关扶持政策。由于生猪养殖户购置的显微镜、恒温箱、消毒机等固定资产的价格不断提高,生产设备,饲料加工设备不断损耗,使养殖成本不断增加。建议国家将支农惠农政策延伸到畜禽养殖,以减轻或分担养殖户的经济负担。

  建立和完善稳定生猪价格和供应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建立起科学的生猪盈亏预警点,使国家启动生猪政策有一个科学的依据。国家设定生猪盈亏点是猪粮比价6:1,主要是指生猪出场价与玉米批发价的比值。这一盈亏点有一定的缺陷。因为目前猪饲料一般由几种主要原料组成,从仔猪到成猪不同阶段需不同的配料比例,据三门峡市胜源农牧有限公司介绍,他们共有9种配料的方法,每一比例所需的玉米、麸皮、豆粕、预混料的数量不等,仅以玉米为参考不能真实反映情况。另外,这一盈亏预警点只反映从仔猪到商品猪这一阶段的猪粮比,未能包括仔猪的成本。

  其次,要积极探索有利于生猪生产平稳发展的调节机制。2009年国家启动的国产冻猪肉的收储政策,采用托市的办法,收到一定效果,但随后猪价又出现大的波动,表明托市的效果仍比较短暂,托市不是个长效之策。必须建立和完善稳定生猪价格和供应的长效机制,可以借鉴国外建立必要的基准支持价格和反周期操作机制,当生产过剩,市价下跌时,政府以基准支持价对养殖户补差;当供应不足、价格上涨时,养殖户可以获得更大收益。当猪肉价格高于政府支持价时,养殖户不需要补贴,国家可将这笔钱拿来补贴城镇居民。由于生产和消费都得到一定保障,猪肉供应将大体稳定,猪肉价格大起大落的可能性也会降低。

  生猪交易实行透明市场化,它需要金融市场的支持。在整个猪肉生产链条中生猪养殖是主体,但这一主体目前处于弱势地位,风险*而利润最低,主要是在目前的生猪现货交易中,猪农不能获取正确的市场价格信息和有效的规避风险手段。在金融支持生猪健康发展过程中,建立生猪期货市场十分重要。生猪期货一旦建成,对我国生猪产业整个产业链的稳定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期货市场可以确保价格透明,最终保护养殖者的利益,使养殖户"先卖后养"锁定收益,同时也增加了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渠道,避免“猪贱伤农”、“肉贵伤民”、“贵贱扰国”的猪周期出现。

畜牧家禽网编辑:agronetwubin

首页 打印 字体 [ ]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