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2/4/11 13:29:00 来源:中国吉林网 阅读数:
今年36岁的王晓杰出生在通榆县苏公坨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面对体弱多病的父母和生活拮据的家庭,年少懂事的她过早地扛起了生活的重担,也因此闯出了一条创业路。2012年,王晓杰被省妇联评为“双学双比”女状元。
王晓杰的致富路并非一帆风顺。外表柔弱的她,有着不服输的性格和顽强的毅力,劳动中,她的脸晒黑了,手磨起泡了,每一天都筋疲力尽,可为了心中那份承诺,她硬是咬着牙坚持着。但由于土地瘠薄,盐碱化严重,再加上十年九旱的自然灾害,土地所给予她的回报并没有让她的家庭彻底摆脱贫困。
2002年,已经结婚的王晓杰与爱人商量,决定走养殖加种植的发展之路。他们从外地购买了3头奶牛,为了养好奶牛,他们买来了饲养管理书籍,利用空闲时间学习科学养牛知识,边学习边实践,家里的3头奶牛养得膘肥体壮,产奶量不断增加。当时,
乡里没有奶站,她冒着严寒,顶着酷暑,常年往返于县城送奶,3年间,养殖奶牛带来的4万多元收入彻底改变了生活,而送奶的艰辛也给了王晓杰很多启示。她暗想:将来有条件一定要大力发展奶牛养殖并成立奶站,让奶牛户不再因为送奶而辛苦奔波。2005年,她开始尝试着收购散户牛奶运送到乌兰浩特乳业公司,效益果然不错。几年商海搏击,使她的眼界开阔了,对乳业发展的广阔前景信心更足了,成立奶牛养殖园大干一场的想法在她心中酝酿并逐渐成熟起来。
说来容易,做来难。要建一个现代化的奶站要200多万元,这对她来说无异于一个天文数字。家中只有30多万元,丈夫和亲戚又觉得她的做法太过冒险。但王晓杰经过市场考察调研认定这条路不会错,她的坚持和执着,最终赢得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她向金融部门贷款80万元,又向亲朋借了30多万元,再加上自家的30多万元,终于解决了资金难题。
成立奶站,首要的条件是要有足够的奶牛,这样才能保证充足的奶源。经过多方考察,她决定把奶站建在奶牛数量比较多的农牧村,在乡和有关部门领导的支持和协调下,2009年初,她开始了筹备建设。经过5个月的紧张施工,奶站终于建成了,占地面积32000平方米,设计科学,功能齐备。2600平方米的10栋砖瓦结构的标准牛舍可养奶牛500头,420平方米的挤奶车间一次就能容纳40头牛挤奶,两栋520平方米的员工宿舍,可供20户奶牛养殖户居住。2009年11月11日,崭新的设备正式投入使用。当18台自动挤奶器将乳白色的奶汁挤进贮奶罐的时候,奶牛业主们笑了,王晓杰夫妇也笑了,笑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也饱含了创业的艰辛。园区建成后,奶牛户们纷纷前来入住,短时间内,20个员工宿舍就住满了,还有10多户奶牛户将奶牛寄养在园区里。
2010年初,蒙牛乳业乌兰浩特事业部来奶站考察后,对奶站建设和管理非常满意,当即与王晓杰签订了原奶购销合同。由于园区实行统一管理,科学饲养,每周至少消毒一次,各种防疫及时,奶牛繁殖发展势头非常好,园区所送原奶100%合格,受到收购方的称赞。目前,园区带动了30多户周边农民发展奶牛养殖,共养殖奶牛260头,每头成年母牛年利润至少在7000元,为养殖户带来了收益。在实际摸索中,王晓杰不断优化管理,她实行的“托管牧场”管理模式,既减轻了业主的劳动强度,又使奶牛养殖更加专业化、科学化,原奶质量有了保证,价格也有了大幅提高,经济效益更加可观。在真诚服务奶牛户的同时,王晓杰夫妇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10年获利30万元,2011年获利40多万元。
面对事业的成功,王晓杰并没有沾沾自喜和满足,她正积极探索奶站的股份制改革,以吸引更多的资金和奶牛户,不断扩大园区规模,让自己的事业做得更大更强,带动更多的群众走上发展奶牛致富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