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2/4/27 11:23:00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阅读数:
《中国青年报》日前报道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完达山乳业垄断鲜奶收购,“一斤鲜奶才1.4元,一斤奶卖不过一瓶矿泉水,导致奶户入不敷出,被迫‘砍牛’”。
近些年来,中国乳制品行业可以说是波折不断,但是不管是哪一次震荡,受伤害的始终是产业链条最底端的奶农。奶农始终处在“奶贱杀牛,奶贵买牛;牛多奶贱,奶贱杀牛”的恶性循环当中,从小处而言,损害奶农利益,甚至破产;从大处而言,拖累地方经济,导致奶业的崩溃。
作为乳制品发展的基本保证,奶农的利益应该是最先得到保证的,但现在的情况,他们却是一个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但是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原因还是那么几个。
乳制品企业为保证乳制品质量安全,提高收购鲜奶质量的要求,这无可厚非。但是他们肆意压低收购价格,导致散户的奶牛养殖濒临崩溃,这却让人不能接受。
同时,为了实现利益的*化,一方面对奶源实行垄断收购,另一方面拼命压低鲜奶的收购价格,即便是有质量保证,一斤奶也还是不到2元。奶农面对强势的乳制品企业没有发言权,而只能无奈地接受被宰割的现实,“杀牛”成了他们无奈的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乳制品企业有着绝对的发言权。对于鲜奶的质量,他们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奶价由企业定,质量由企业说,奶农只能被动地接受。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应该有更大的作为。我们可以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联合物价部门、畜牧部门制定价格指导价,并进行动态管理,对于伤农、坑农事件坚决有力地严惩,以保证奶农的利益。为了消解面对市场可能的风险,可以由奶农、奶站、乳品企业联合共建鲜奶价格变动风险基金,达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目的。
作为乳制品企业的乱作为是造成奶贱伤农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奶站这个中间环节对奶农利润空间的挤压。作为政府,一方面应当引导奶农建立奶业合作社,通过有组织的管理来保证奶农的利益;另一方面应当与奶农、乳品企业共同出资建立公益性收奶站,去掉奶站配送的中间环节。同时,可以通过加大扶持的力度,如将乳品企业的税收按一定比例返还奶农,对规模养殖户予以奖励,协调无息贷款等,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奶农养牛不挣钱的问题,让奶农在养殖中看到希望。
奶业发展既是一方经济繁荣之计,更是众多奶农生计之依。在乳制品行业的发展中,应当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使政府、公司和农户三方真正形成良性互动,才能确保关联多方的利益,才能使产业化链条不致在市场的风浪中折断。如果总是奶农受到伤害,却没有有效的调节机制,那么最终受伤害的只能是整个乳制品行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