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3/10/12 15:30:00 来源:昆明日报 阅读数:
虽然没有大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但在寻甸功山镇凤龙山村,草茂羊肥随处可见。要知道2年前,这里还是黄灰漫天飞的地方。凤龙山村村民雷石良说,现在村民们的羊都不放养了,圈地养羊已经蔚然成风,现在村里这么好的生态都要归功于国家草原奖补机制。
记者随后到寻甸、东川、石林等多地走访调查发现,这一奖补机制带给各个县区村民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补贴,更多的是带给村民们观念上的转变:只有可持续的发展才能可持续的致富。
从漫天黄灰到草壮羊肥
寻甸功山镇凤龙山村是当地出了名的“羊村”。一直以来,村民都靠着从父辈那里传承下来的经验养羊,但简单粗放的养殖方式和管理方法没能让这里富起来。
为了助凤龙山村脱贫,镇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农民发展绵羊养殖。2011年,功山镇凤龙山村又抓住国家实施草原奖补机制项目的时机,全镇的草食畜逐步实行圈养,完成了散养减畜计划,同时,让草场能得到休养。让因为放牧过度而荒芜的草场重新绿了起来,山清、水秀、草绿、牛羊肥,凤龙山村获得双赢。截至今年6月,凤龙山村畜牧业产值达71万元,其中养羊收入21万元。
村里的老人介绍说,从1973年云南省种羊场建在村里的那天起,凤龙山村就开始养羊。村民养羊都是按着父辈们传授的经验来,放养型模式不仅不利于草场的休养生息、影响当地的植被覆盖率,而且过于粗放的管理方式也让村民们增收变得很困难。
几十年的粗放型养殖方式让凤龙山村的千亩草场退化得很严重,村民雷石良说:“只要一到2、3月份风大的季节,整个村子都是黄灰,人家的春天是草长莺飞,我们的春天只有黄灰飞。”这样的生态环境不仅影响村民的生活,对村里的养殖业也有很大影响。2011年,国家开始实施草原奖补机制项目,全镇每年计划实施草畜平衡面积36.04万亩,禁牧草原面积1万亩,发放草原奖补资金54.06万元。现在,凤龙山村建起了2056亩人工草场。项目实施两年以来,全镇的草食畜逐步实现圈养,完成散养减畜计划。由原来的各家各户各自放牧变成集中分块放养,让草场能得到休养。
不仅如此,种草养羊的方式也在村民中间流行起来。雷石良说,种草养羊的成本中最贵的就是化肥,重一亩草地,买种子只要花几十块钱,但化肥钱就要100多块,所以过去村里养羊都是放养,哪里有草地就往哪里放。但现在种子和化肥都给发了,他家养一只羊的成本从降低到了60多元,虽然补助有限,但村民从这一政策的实行过程中了解到草地也要保护,保护草地就是保护自己生活的环境,“可持续”几个字已经渐入人心。
因地制宜的“东川模式”
对于草地的生态保护,东川区一直小心翼翼,1985年、1995年、2010年,东川都实行过全面禁牧,但是后来都因为草疯长,反而变成另一种生态破坏。东川畜牧兽医局局长胡智山说:“我们全面恢复放牧的初衷就是为了草原防火,草长得太高太密,在春秋两季很容易发生火灾。”2011年,国家草原奖补机制开始实行,东川顺势开始对全区草地进行管理。
东川共有62万亩可使用草场,每年国家草原奖补机制拨款243万元,主要用于这62万亩草场的草地改良、禁牧和草蓄平衡。据胡智山介绍,使用新的草种,可以成带成块的种植草料,也可以增加草场的草容量。但由于有些村草场面积小,补贴也比较少,所以在一些补贴较少的村子,村里人就商议出一些新办法来管理村里的草场。在尼拉姑村,几百亩的草场每年的奖补就几百块钱,村里人经过商议,决定把这一笔钱交给村里的"五保户",让他帮着看护草场,这样一来不仅改善五保户的生活条件,也较好的解决了草场看护的问题。
现在的东川,特别是阿旺等推行草原奖补机制较好的村镇,70%的村民已经开始主动种草了,有的还利用冬天闲置的田地种草,有效地利用了土地。
东川红瑞养殖场承包了10亩草山,养殖场里的牛、羊、鸡的主要饲料就靠草山的草,畜牧科技推广站站长艾金国说:“养殖场整合附近村民零散的草地,形成连片草山,方便种植也方便管理。”
胡智山认为,草原奖补机制最好的一点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户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农户保护生态的意识逐渐增强。这一补机制对当地的畜牧业来说,一方面是在经济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更多的还是当地畜牧部门的有效管理:因地制宜地利用好奖补机制,因地制宜地引导好农民种草。
生态保护渐入人心是国家草原奖补机制给东川、寻甸等地带来的除经济奖补之外*收益。现在只要开车进入凤龙山,连片的草场和清新的空气会让你想不到之前这里只是个黄沙漫天的小村庄。在国家草原奖补机制连补5年的推动下,会有更多的小村庄因为这一项目而重新绿起来,“可持续”几个字会更加深刻地印在村民的意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