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4/4/30 9:10:00 来源:青海日报 阅读数: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有个叫沟里的小乡镇,这个曾经以纯牧业为主、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如今却名振十里八乡。尤其是沟里乡创造的“金沟里”模式,更是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
走出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第一步
走在草原和荒漠中的感觉总是这样:孤独、漫长、百里一景。但正因为如此,偶尔闪现出的一户人家、一片村庄、一个小镇就显得格外亲切。
第一次走进沟里乡秀拉赛堂牧民定居点,我们眼前一亮。平整的水泥路,漂亮的小广场,阔气的藏式民居,林立的商铺……这一切让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曾经祖祖辈辈在大山深处过着游牧生活。
沟里乡不算大,有秀毛、热龙和智玉三个自然村,479户人家1514人,是一个纯藏族乡。十几年前,守着草场、养着牛羊就是生活的概念,在“沟里”人的脑海中还根深蒂固,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沟里乡的人均收入水平并不高。
然而困难并不仅仅如此,连年的雪灾更是让人们苦不堪言。沟里乡乡长尖参本告诉记者,这里的雪灾频繁,给牧民带来了极大的损失,牲畜大量减少,很多人在一夜之间变成了无畜户。“这样的打击对一个牧民家庭来说是致命的,作为乡党委、政府咋能不着急,那段时间连瞌睡都没有。”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尖参本直摇头。
“这样下去总不是办法,还得另想出路。”沟里乡党委、政府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搬迁。尖参本说,父辈们一辈子放牧,生产方式单一,生活并不富裕,不能再让年轻的一代重复这样的生活。于是,全乡干部走村入户,开始动员大家往山下搬迁。
搬迁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各种声音从四面八方涌来。“人老几辈子都放牧,到了山下啥手艺没有。”“让我拿鞭子可以,拿铁锨不会。”“人搬下去了,山上的牛羊怎么办?”……面对种种疑虑,在劝解无效的情况下,乡政府紧急拨出一些资金,“所有愿意搬下山的家庭,每户奖励2000元。”结果,费了不小的劲儿,报名的只有12户。
一转眼到了2009年,全省开始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沟里乡紧紧抓住机遇,以每户补助3.5万元的标准,在秀拉赛堂饲草点集中建设了150套游牧民定居房。“这些房子建得不容易啊。”尖参本说,对于当时的搬迁定居,有人不愿意,有人不了解,有人持怀疑态度,有人甚至很抵触。正因为这些原因,定居房自筹部分就成了*的难题。没有自筹就不能享受补助,这么好的机会岂能白白错过。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在沟里乡工作近20年的尖参本从来都没感觉到问题像现在这样棘手过。历经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经过认真权衡反复研究,乡党委、政府最终决定,以干部工资作为担保向银行贷款建房,这才建起了现在的秀拉赛堂牧民定居点。
房子建好了,可并没有几个人愿意住,报名的10户人家大多也都是干部们的亲戚,几番动员下来,前前后后搬下来的也不足60户。然而,搬下山的人们惊奇地发现,情况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复杂,生活也没有他们担忧的那么艰难。住进砖瓦房的舒适,用水、用电、购物、医疗、上学的方便,以及各种挣钱的机会带给他们接连不断的惊喜。慢慢的,山下的各种信息传到了山上,山上的人们陆陆续续搬到了山下。
这是艰难而又卓绝的一步。虽然大部分人都搬下山来住,但是发展畜牧业仍是沟里乡百姓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于是,乡党委、政府把各家各户的牛羊、草场整合起来,成立了沟里乡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用联户经营的方式,所有出栏牛羊全部由合作社统一负责销售,入股村民享受分红。尖参本说,这样的做法不但解放了劳动力,而且使草场得到合理使用,反而提高了出栏率,是一举几得的好事情。
为了帮助大家增收,在秀拉赛堂定居点,乡政府还专门请来技术员,教山下的百姓种植青稞等农作物。村头的索南严排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生活,农闲在家时,索南严排最喜欢躺在沙发上听音乐,为此他花了大价钱给自己买了一套高级组合音响。为了能让儿子班玛尖措接受更好的教育,索南严排一家去年决定从山上下来,干起了种青稞的农活。勤奋好学的他不但擅长技术、而且懂得经营,挣钱自然不成难事,现在他每年能挣到9万元,这已经是放牧收入的两倍了。“儿子女儿现在读的是寄宿式学校,来回还有班车接送,让人放心。”索南严排说,过去在山上生活确实不方便,看病要走60公里,现在可好了,3公里之外就有医疗点。
在秀拉赛堂定居点,像索南严排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他们从以前的想都没想过,到现在喜欢上城镇化生活,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悄悄发生了变化。
“沟里”缠上了金腰带
其实,“沟里”名气的大增并不是从搬迁定居开始,而是缘于几年前这里发现了储量可观的黄金矿藏。随着2011年青海山金矿业公司获得开采权并来这里建厂,沟里乡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和春天,难怪有人说,“沟里”真的缠上了金腰带。
尖参本清楚地记得,当时山金公司来沟里建厂开采,与当地的老百姓之间很多关系处理得都不顺当。由于缺乏调解沟通,公司的各项业务进展受阻,老百姓的怨言也很大。了解到这种情况,沟里乡党委、政府积极和山金公司协调沟通,在县委的指导下,建立了由山金公司党委、沟里乡党委和三村党支部组成的联合党支部,主要负责办理企地共建过程中的相关事宜和调解各种矛盾及突发情况。
慢慢的,老百姓了解了山金公司是来干什么的,公司也知道了老百姓目前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关系理顺了,啥事都好办。为了构建和谐的企地关系,山金公司2010年底垫资建设了70公里输电线路,结束了沟里乡不通网电的历史;挤出数百万元援建定居点供暖工程,提供免费集中供暖服务;还给村里出资修路、打井、拉宽带,为困难户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与此同时,公司建厂期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正好给年轻人们提供了就业、挣钱和社会实践的好机会。而村民们也不计报酬,主动加入到护矿护草原的队伍中。
沟里乡的人们信心和底气足了。许多人家买了翻斗车挖掘机,每天在工地上忙忙碌碌,充实的生活和不断增加的收入,让大家开始真正意识到外面天地的广阔!
厂矿建设工程进入收尾阶段后,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少。沟里乡党委、政府意识到,帮助归帮助,扶持归扶持,只靠伸手要总也不是办法,想发展还得靠自己挣钱。经协商,企地双方在“输血”与“造血”的问题上很快达成共识。2011年4月,山金公司与沟里乡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联合成立了“都兰金沟里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金沟里工贸公司80%的股份归沟里乡合作社所有,也正因为公司是“大股东”,沟里乡的居民们几乎人人有份。工作岗位也全部面向乡里招聘,公司成立之初,就为全乡100多名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
东科现在每天都去公司上班,用他的话说:“我可是家里的上班族。”说起这几年生活上的巨大变化,他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过去在山上放牧,天天风里来雨里去,还挣不上钱;现在上班拿工资,还住进楼房,别提有多舒心了!”
东科过去和别人联合经营加工藏族服饰,生意也挺红火。去年,他把店铺交给儿子打理,自己进了金沟里工贸公司工作,年收入一下子增加了4万多元。
开办砂石厂,成立运输队,像东科一样在工贸公司受益的村民还有很多。公司管理层为了给大家创造更多挣钱的门路和机会,积极和各方面对接,效益蒸蒸日上。去年,公司又抓住高速路建设的契机,建起了一个碎石场,继续吸纳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原本逐水草而居的牧民摇身一变成了股东,年薪、工资、分红、市场……这些过去听都没听说过的名词,如今深深扎根在牧民心中。从草场到市场,从牧民到企业家,一批懂管理、会经营、能闯市场的牧民由此诞生。
俗话说,技不压身。去年,沟里乡党委、政府和山金公司积极协商,又把村里的几名高中毕业生专门送到山东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定向培训。“山金公司特别赞同和支持我们的做法,这样既解决了他们语言交流的困难,也给孩子们提供了学技术的机会,现在沟里乡已经有了第一批技术工人。”尖参本高兴地说。
这种企地联合“互补共赢”的形式被总结为“金沟里”模式。
金腰带延伸“金沟里”模式
现在的沟里人已经相当自信了。
在这个都兰还鲜见绿色的季节里,我们走进秀拉赛堂定居点散周杰的家。宽敞的院子里,停放着散周杰的越野车、皮卡车、摩托车……看到我们到来,主人赶紧撂下手里的活儿,热情地把我们迎进了屋里。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怎么能相信这是一个牧民的家。全封闭的玻璃隔断,现代化的装修,精美的藏式家具,干净的厨房卫浴。看得出来,主人不但心细而且很有生活的情趣。散周杰现在主要做玛尼石雕刻加工生意,虽然时间不算太长,但他已经开始接订单加工了。“两个弟弟在工地上开翻斗车、装载机,在山上的合作社有1000只羊,挺好的,挺好的。”散周杰话语不多,简单几句就足以让人明白一家人生活得殷实。
活套的思路,开阔的眼界让沟里人不但学会了做买卖,而且学会了敏锐地捕捉商机。别看只是个小小的定居点,有经商头脑的人多的是。切本达杰专门从事玛尼石石刻加工,由于是手工雕刻,市场售价还是很可观的。他雕刻的玛尼石不同于机器直接打磨加工,石头比较大,而且不太规则,却也因为这样显得挺独特,他告诉我们,一块成品至少可以卖200元;还有财运综合批发部的老板昂前东智,他的批发部主要经营手工石磨糌粑、印制经幡、制作祭祀供品等,也已经打开了销路,现在他的分店都已经开到了玛多……像昂前东智这样从事民族特色产品加工销售的有十几户,他们中有的生意做到了西宁、拉萨……
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秀拉赛堂定居点社区党支部书记格日再说:“这些村民刚搬下来的时候,连门都不好意思出,更别说出去打工了。现在他们到处自己找活干,找不到合适的活儿就跑到西宁批发些东西回来自己做小买卖。”
为了给村民们创造更多的就业、致富机会,沟里乡党委、政府在离秀拉赛堂定居点三公里处选址建设大型商务区,同样采用村民入股的方式。尖参本谈了关于商务区的设想,离这里不远的香日德镇将来会是三条高速路交汇的地方,一旦高速路开通,这个商务区就是繁华区里的繁华区,所以乡党委、政府高标准、严要求,商务区集餐饮、住宿、农贸市场、大型超市等于一体。现在一期工程已经基本结束,与知名企业也已成功对接,二期设想已经在筹划和酝酿中……
5年在不经意间一晃而过,然而沟里乡的变化却是人尽皆知。今天的沟里乡,人们已不再叫它“沟里”了,而习惯于叫它“金沟里”。这个“金”字,不仅仅是因为沟里乡有条金腰带,更重要的是由金腰带延伸出的“金沟里”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带动下,沟里乡的年人均纯收入由几年前的不足两千元增加到去年的9000多元。
与“金”结缘,“金沟里”的未来充满金色,朝气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