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现代畜牧业建设模式
我国牧区多为海拔1 000—5000米之间的高原和山地,一般冬春枯草期长,夏秋青草期短,冬春牧草缺乏,造成牲畜冬瘦春死亡,严重影响牧业的稳定发展,草场产草量和载畜能力也存在着地区差异,且丰年和歉年变化很大,同时我国牧区多地处偏远,经济文化发展落后,交通运输、水电等基础设施薄弱,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也受到极大限制。由于牧民超载过牧和环境恶化,草原“三化”日益严重,而我国牧区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多处于大江大河的源头,如果继续恶化,将影响我国的生态危机安全,为此各地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型草原,适度发展经营型草地畜牧业。
1、生态型草原畜牧业对于草地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牧区,其草地畜牧业必须要尽快从由经济功能型向生态功能型转变。所谓生态型畜牧业主要是指效益优先型畜牧业,其主要特点是以加强草原保护和合理使用草原为目标,以实施以草定畜、舍饲圈养等手段,以追求生态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的畜牧业。
建设生态型草地畜牧业,一要树立草原生态效益优先意识,加大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建设,积极探索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大力提高牧民从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中的所获收入的份额。二要积极落实草原保护制度、草畜平衡制度和禁休牧制度,实施减畜、以草定畜制度;三要实施品种选育和良种引进繁育,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减少家畜饲养年限,加快出栏;四是对居住在海拔高、环境恶劣的草原牧民要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对定居点要合理规划,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解除牧民的后顾之忧。
2、 经营型草原畜牧业在草原保护和建设有一定基础,草地资源比较丰富,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地区,则要适度发展经营型草原畜牧业。经营型草原畜牧业是指龙头企业以畜产品加工产业链为纽带,向牧民提供资金、技术和营销等服务,进而带动草地畜牧业生产,尽快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数量型牧业向质量效益型牧业转变的一种发展模式。
发展经营型草原畜牧业,一要加强草原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饲草料基地、草场围栏封育、家畜越冬棚圈建设。二要大力发展高效舍饲畜牧业,建立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三要大力发展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带动草原畜牧业组织化、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