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来源:中国农业网 阅读数:
【中国农业网Agronet农业致富宝】走进铁厂镇一心村王贵华的名字被每个人熟识,从一名外来农户逐步成长为带领乡邻在食用菌产业道路上共同致富的协会会长、党支部书记、经纪人、巾帼带头人,经历了许多坎坷,但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早在1981年,王贵华放弃了教师职业离开了家乡黑龙江省跟随丈夫落户到了铁厂镇。初来乍到,人地生疏一时找不到工作,生活捉襟见肘。
那时候,刚从一名有着稳定收入的人民教师到无依无靠的没有经济来源的王贵华心里有着巨大反差,让她饱尝了现实生活的艰辛。但王贵华是一个倔强不愿认输的人,她下定决心要重新走出一条人生之路。她干过糖果厂的包糖工,还做过又脏又累的生猪屠宰生意……几经折腾,手里有了积蓄,她就把家乡黑龙江海林种植木耳的技术带回了铁厂镇,决心在发展食用菌产业上一试身手。
1994年她率先种植了第一批黑木耳,由于是摸索实验阶段,她边学理论边实践。种木耳需要技术又非常辛苦,要在每根木头上打几百个眼,种上木耳菌后还得及时堵上,木耳长势好坏受气候、湿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她发动朋友乡邻10几人帮忙接种木耳菌,一连干了10多天,木耳全部种完时,手都磨出了血泡。
接下来的日子,她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木耳的后期管理上,每天小心翼翼的观察菌种的变化长势,每出一个嫩芽都会让她欣喜万分,可等到采摘期,残酷的现实给了王贵华重重一击,辛苦栽种的木耳都长不大就枯干在木头上,这次失败了。她总结经验,认为这次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不好,技术掌握的不到家,于是她先后两次回到家乡黑龙江进行考察,并向当地的种植大户取经学习,请教种植技术,科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2004年她带头响应政府号召,投资5万元,新上了袋装黑木耳,仅此一项年收入就在5万元以上,王贵华利用食用菌致富了,更不能忘了乡里乡亲们,在王贵华的影响带动下,乡亲们也有了种植黑木耳的想法。王贵华就几年来如何种植、怎样管理的一些经验写成一个草稿,打印好,免费发给种植户,再有不懂不会的地方,不管山路多么坎坷,多么遥远,她都亲自下乡指导,会了为止。
创业离不开创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都知道了食用菌即是食品、又是药品、更是保健品,对食用菌的价值认识越来越高,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一方面,协会订单大批增加,应接不暇,货源增加造成价格不稳、另一方面、低农残、低化残的高品质货源出口量缺口很大,这又给产品出口带来了商机,针对这些问题2008年王贵华成立了贵华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以协会+ 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把广大分散的种植户联系起来,产前协会免费培训技术,产中跟踪管理指导,产后统一销售。扩展菌种多样式按标准产品质量和品种组织生产,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抵御来自市场运行中的各种利益侵害,增强了抗风险能力,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推动了协会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王贵华说人同样要自强、自立,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为家庭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正是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使她有了今天的成就。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