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来源:中国农业网 阅读数:
他是谷浩,出生在一个渔民家庭,从小就住在圩埂上。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高中毕业他被上海海洋大学录取,攻读农林经济管理学专业,后又辅修了水产养殖专业。大学毕业后,他在大城市短暂地做过其他工作,2010年底决定回乡创业。作为一名返乡创业大学生,他运用所学知识改变养殖技术和模式,实现了个体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一方乡邻共同致富,他运用互联网思维发展渔业养殖,扎根农业,立志在农村闯出一番新天地。
2013年,谷浩被推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候选对象,参加了县农广校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班,当年9月被认定为南陵县首批新型职业农民。2014年4月他被评选为县级优秀新型职业农民。
返乡创业,他决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养殖之路。
回家从事水产养殖,首先考虑的是要养什么。根据当地市场需求,他因地制宜,选择了普通淡水“四大家鱼”为主力养殖品种。因为这些品种的养殖技术相对简单,投资少、风险小,更易推广,而且市场消费量很稳定,销路不用愁。
每个水塘都有一定的容氧量,如何在有限容氧量下*限度提高鱼的产量?谷浩依托“互联网+”思维,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几年里不停地借鉴学习、实践摸索,并经常参加行业内的培训,获取最新的养殖技术,了解行业的最新动向,站在行业的最前沿。经过不断探索,根据不同鱼种生活的水层不同、抢食的凶悍度不同、养殖周期不同,以及当地水温季节性特点,谷浩在自家承包水面成功试验了“青鱼+鲢鳙+鲫鱼的混养模式”、“草鱼+鲫鱼混养模式”。
谷浩的这种混合养殖,合理利用了空间,实现单位养殖产量和效益大幅提高,如今每亩产量比以前单纯的靠天收增长了近10倍。“原来我们本地老百姓的养殖模式基本都是靠天收,每年正月把鱼苗放到塘里,基本上不管不问,一年、两年或者三年,才收一网鱼,低投入、低产出、低效益。如今通过合理的养殖模式,虽然投入加大了,但经济效益也提高了,以前每亩最高产量就50斤到200斤,现在能达到1000斤到2500多斤。”谷浩说。
除了自创混养新模式,他还将多项新技术运用到养殖中。他在鱼塘边安装了智能农业物联网系统,通过手机上的“鱼儿乐”APP,就能观测到池塘的溶解氧含量,进而远程控制是否开启池塘里的增氧机、投饵机。“还可以监测到温度、投饵率,坐在家里就可以投喂、增氧,不仅提高了效率,还节省成本。”在鱼塘边谷浩拿起手机向记者现场展示了手机遥控开启了增氧机和投饵机,瞬间鱼儿全都聚集在几台投饵机周围的水域,看着鱼儿争相吃食活蹦乱跳的场景,谷浩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微笑。“他坐在办公室里,看看手机,就能把鱼养起来,而且比我养的产量高多了,这在以前简直不敢相信。”谷浩的父亲谷雨说道。
谷浩并没有满足于自己每年几十万元的收入,他心系周边的水产养殖户,借助自身塘口的示范作用,利用自己掌握的养殖技术和资讯,积极地影响着周边的水产养殖户,帮助他们实现增产增收。从养殖计划的拟定、生产资料的选购、养殖过程的控制、市场销售的联系,作为谷雨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谷浩手把手地指导合作社的养殖户,帮助他们实现效益翻番。
“以后,通过养殖技术不断更新,在合作社成员中统一做养殖规划,统一规范生产,统一产品标识,保证产品质量。而后搭建销售平台,发展为专营店或者超市等供货的模式,或者电商模式。”谷浩说。 对于未来,他计划组建一个水产品开发公司,采用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模式,建造标准化养殖基地,借助现代化的渔业生产技术,使公司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渔业企业。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