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畜牧家禽网 [ 请登录 ] [ 免费注册 ]
首页 | 郑重申明 | VIP服务 | 加入收藏 | 网址导航 | 农业网

畜牧家禽网首页 > 技术中心>  国内综合 >  他专注小麦育种53年 创效益40亿元(图)

他专注小麦育种53年 创效益40亿元(图)

畜牧家禽网  来源:中国农业网 阅读数:

  【中国农业网Agronet农业致富宝】一个人,在53年的时间里就做了一件事——小麦育种。他,创造了奇迹,带来了丰收。人民群众是这样评价的:“南有袁隆平、北有梁增基”,“梁增基的研究成果让小麦丰产,农民腾出耕地种苹果赚钱”。梁老用他的一生去专注做这么一件事,用他的艰辛育种换来了农民群众最朴素的感谢。做农业是需要情怀,更需要坚持,我们应该坚持再坚持,不辜负自己!

  在当地农民群众心中,梁增基就是“土地公”!他对渭北旱原的气候和土壤结构了解透彻,用取土钻钻2米深,抓一把土,就能看出来年的收成。他改变了黄土旱塬传统的种植模式,解决了旱地小麦的锈、冻、倒、旱、筋五大难题。他育成的“7125”“702”“秦麦四号”“长武134”“长旱58”“长武131”“长航一号”达到三个国审、四个省审。他培育的小麦品种推广后占到全国旱区9000万亩的25%以上,总产增加25亿公斤以上,增加经济效益40亿元以上……

  梁增基:

  “我一辈子从事科研工作,不怎么喜欢书写和发表各种论文,和农民常年打交道惯了,只喜欢实打实。我已经把我的论文全部写在大地上了!”

  陕西省咸阳市科技局局长张璞波:

  “他这辈子有三不离:不离农民、不离种子、不离土地”。

  53年坚持创新不止 小麦育种文著黄土

  1961年10月,28岁的梁增基从西北农学院毕业分配至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农技站。曾有人认为旱塬小麦低产主要是缺水所致,可1964年风调雨顺,小麦亩产也只有32公斤,1965年的高产也不过每亩78公斤。梁增基跑遍了长武的山山水水,发现“种子问题”是主要症结。当时他引进的“华北187”等品种正拟推广时,却遭遇了1964年流行的锈病,连麦秆都成了一把灰。“没办法,只能自己育种。”梁增基说。

  梁增基写信去函给全国各地科研单位要种子、要数据,整地划区,拉行开沟,100多个品种各式各样地撒在了他的试验田里。从下种、锄草、施肥、防虫、立标、建档,梁增基一刻也不停歇。扬花、抽穗,梁增基点点滴滴都记在心里。就这样株株过目,个个挑选,单打单收,一切亲自动手,从选材、杂交、收获、脱粒都亲力亲为。冬天,实验室里像个冰窟窿,他经常边哆嗦边写材料;夏天,地里蚊子一抓一把,可他看着麦子分蘖傻傻发笑……

  1965年,梁增基踏上小麦良种引进和繁育之路。他从农场借了二亩土地,把自己的住处当作种子室,整地划区,拉行开沟。虽然这二亩地上结出的果实最后都给了农场,可借用土地搞研究的行为依然不被看好,只得另找个地方继续做研究。当时县农业局的负责人找到梁增基,许以配给部分化肥指标,建议梁增基去农村地方做小麦育种,“帮助农民增产,农民也乐意”。

  1971年,经过上万次的试验,梁增基所培育的条锈免疫、抗冻、抗旱、丰产“7125”“702”问世,长武小麦从此亩产首次跨越了100公斤。作为主栽品种在陕西咸阳北部、延安南部和甘肃平凉和天水地区等地推广,部分县区推广种植面积达到45%.全国锈病会议确认了“7125”为全国抗锈品种之一。中国农科院等机构利用“7125”及其姊妹系育成新品种进行推广。

  在育成多个推广品种之后,为缩短育种周期,多育新品种,梁增基独创用异源、高强度多抗性和多品种复合杂交法,结合用幼嫩种子低温催芽春化后,作夏季自然加代,以及用早播扮孽移栽扩繁法,加快育种进程,将本来需要十几年也很难完成的复杂工作,仅用8年时间就育成了综合性优良、多抗、高产、较优质的“长武134”小麦良种。

  以“长武134”为基础进行小麦品质改良工作,梁增基大胆地将水地品种的抗性和油脂性引入旱地品种,让旱地小麦长出了水地的气势。2001年育成优质多抗高产的小麦优良品种“长旱58”,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被列入国家农业部863计划和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进行开发,在陕西渭北、甘肃南部、河南、山东等地推广,2009年元月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小麦育种中,抗旱与抗倒伏是一对历来难以克服的矛盾。梁增基选用高秆抗旱品种同矮秆大穗大粒多抗性好以及农艺性优良的三个品种进行复合杂交,并大量扩大群体。他确立了100多个杂交组合,在优良的组合中种植近千个株系上亿粒种子,在严重干旱和特殊多雨年份强化选择。在他的试验田里,一垅垅田畦,一个个标签令人眼花缭乱。田间选株,室内选粒,对照亲本和目标考察后代的遗传性,对照多年气候考察其性状的稳定性。周而复始,在选择与淘汰中找寻着每一个惊人的瞬间,抗旱又抗倒高产的“长武131”就是在这样的辛劳中诞生的。经测定,“长武131”的根深达3.4米,茎壁较薄,茎秆半矮,旱涝成熟度好。

  “旱原小麦创奇迹,吃粮想着梁增基”。这就是人民群众心中的梁增基!在农业专家眼里,梁增基总是在不断创造着奇迹!虽然目前已经83岁高龄,但科学魅力却让这位古稀老人仍在勇攀着高峰。

畜牧家禽网编辑:agronetzd

首页 收藏 打印 字体 [ ]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