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畜牧家禽网 [ 请登录 ] [ 免费注册 ]
首页 | 郑重申明 | VIP服务 | 加入收藏 | 网址导航 | 农业网

畜牧家禽网首页 > 技术中心>  农业博物馆 >  古代农业用具筛面罗(图)

古代农业用具筛面罗(图)

畜牧家禽网  来源:中国农业网 阅读数:

  【中国农业网Agronet农业博物馆】在当今机械化运作代替手工制作的时代,许多祖辈传承下来的东西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面罗就是其中之一。

  罗,都是先人的先人们传下的手艺。我常常想,假设没有罗的发明,我们的吃食会是怎样一种粗糙的状态。即使现今先进的磨面工艺,复杂的机器中也不能缺少罗这个零件。

  罗的普遍使用,催生了织罗、张罗等技艺。家家户户的妇女以织罗为副业,农桑之外,相夫教子,侍弄家务,抽空,就织罗。罗机放在炕头、庭院、街边,或做着饭,或扯着闲篇儿,就织出几道罗。张罗,是个走街串巷的行当,我觉得叫“箍罗”更容易理解,就是用柔韧度好的木料,刨得平展光滑后,箍成结实的圆圈状,接口处扒上锔子,镶入口径大小合适的罗底。张罗,自可粗可细,凭主家选择,绢罗、马尾罗、仿绢塑料丝的都有,但马尾罗流行的时间最长、用途最广,所以乡邻们就给张罗的汉子叫“张马尾罗的”。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作酱法》曰:“麴及黄蒸,各别抟末,细簁,马尾罗弥好。”可见,彼时马尾罗已广泛使用,不仅罗面,也罗药末,制黄酱。古代出嫁女在婆家分户立灶时,娘家至亲送炊具、火柴、马尾罗、升、面食、鱼肉等为之起炊,俗称“温锅子”。火柴、马尾罗、升,象征日子过得红火,骡马成群,步步高升。罗,还有了一层精神的寄托意义。

畜牧家禽网编辑:agronetlhq

首页 收藏 打印 字体 [ ]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