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来源:中国农业网 阅读数:
前言:余根来,来自福建,他不畏艰险,深入神秘莫测的青海高原牧区,只为得到那里的牦牛。跟随余根来行走牧区的9天里,让我们一起目睹这个南方人如何在西北高原赢得财富。
这里是西北重要的牦牛交易市场,每天傍晚开始,从牧区运载着牦牛的大车,陆续汇聚于此。
图片里这个人名叫余根来,是这里屈指可数的收牛大户,可10年前,他刚到这里来时,根本没有人把他放眼里。
一位叫吴铁军的牦牛经销商说:“我们认识有十来年了。以前他不行,一天买五六头牛,现在我们巴结他都来不及。他现在每天都需要四五百头牛,这个数量在我们这个行业里算是比较大的了。
九、十月份是牦牛出栏的旺季,经销商们昼夜守候,跃跃欲试,只要有牦牛拉进市场,都赶紧围上去。
当地的牦牛十分走俏,买家不仅要下手快,谈价格时也都藏着捂着,相互在袖子里讨价还价。
余根来:他们不懂我们价格到底是多少。
记者:旁边人知道了怎么了?
余根来:知道了那就抬高价格,比我价格肯定高,我出20元一斤,他肯定出21元一斤,互相竞争。
交易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晨七八点,余根来在市场上转一夜,奇怪的是,他竟然一头牛都没有买。
余根来说:“自己不亲自来不知道市场上的行情,货有多少,我们要了解。因为竞争太激烈,因为收高了,在市场就没有竞争力。”
余根来一年要收购3万多头牦牛,就算每斤差1毛钱,都会给他带来四五十万元的损失,因此,摸清牦牛行情至关重要。接下来,余根来将深入牧区,到牧民家中收购牦牛,那里才是他财富的发源地。
这天是余根来到牧区收购牦牛的第一天,沿途我们就碰到了一户正在转场的牦牛群。
游牧迁徙是青海草原牧民们世代沿袭的生活方式。初秋,青海一些高海拔地区已经下雪,牧民们收拾好所有家当,从夏季草场向相对避风的冬季草场转移。
这户牧民赶着两百多头牦牛迁徙,算得上这里的大户,与他们的偶遇,让余根来很兴奋。余根来前去和牧民商量价格,可没想到,我们的举动竟然引来了牧民的不满。
当地向导告诉我们,转场时,为了让牦牛按计划路线前行,牧民要不停的驱赶,而我们的突然出现,恰好挡住了牛群的去路,受到惊扰的牦牛变得不听指挥。
余根来是福建人,2005年,他迫不得已来草原牧民家里收购牦牛。如今10年过去了,这个南方人在牧区买牛依旧不顺利。这两个多月,余根来平均每天要收500头牦牛,他感到压力很大。
余根来:我们从很远的地方过来买你的牛。
当地向导旦增尖措:牛不卖了,人家不卖了,生气了不卖了,那我们再找吧。
记者:生气就不卖?给他钱都不挣?
当地向导旦增尖措:不会,关系好了,送都行,送给你一头都没问题,关系不好,多少钱他都不会卖给你。
刚到牧区,就遭遇出师不利,余根来的心蒙上了一层阴影,接下来的收购之路上,等待我们的会是什么呢?
我们的车翻越重重高山,一路攀爬,3个多小时后,车出问题了。余根来告诉记者,自打他开始到牧区收购牦牛,比这大的困难遇到过很多,甚至连生命都受到过威胁,但他从来没想过退缩。
22岁那年,余根来从老家福建古田来到青海,推着自行车叫卖土特产,一晃过了15年,他的生活并没大的起色。
余根来说:“没办法回家去,见不了乡亲们,千里迢迢跑到这里来,你说我空手回去,乡亲们,邻居们都看不起你,包括父母都看不起你,别人出去都能行,你出去为啥两手空空回家来?”余根来渴望能衣锦还乡,但对于只读过3年书的他来说谈何容易。
2005年,这种一条条、干巴巴的肉干,让余根来看到了翻身的希望。这出自牧民家的传统美食,在当时的市场上并不多见,余根来嗅到商机,凑了十几万元,在西宁建起一家生产牦牛肉干加工厂。
余根来的牦牛肉干并不愁卖,可因为缺钱,每次买牦牛,只能买两三头,等产品卖掉后才有钱再买牛。工厂的生产断断续续,大家都认为这小打小闹的买卖做不大。但一年后,余根来靠着一个财富计划,一年收到了3500头牦牛,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游牧牧民的帐篷隐藏在一望无际的大山之中,有时翻几座山才能碰到一两户。2006年,余根来带着他的财富计划,来牧区寻找愿意合作的牧民。
余根来:一天最多走一两家。我们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过夜,就像鸟一样,天黑了就在哪里过夜。
当时,余根来这个外地人的突然造访,让牧民感到不安,不要说谈合作,余根来有时接近他们都不容易。至今,大山深处的牧民,见到生人还会躲闪。
驱赶牦牛是牧民每天重要的工作。为了防止牦牛在夜晚遭到狼的偷袭,天黑前牧民要把牦牛赶回家,一头头拴好,这项工作既辛苦又麻烦,余根来经常会帮着牧民一起干,慢慢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余根来不仅学会了骑马,抓起小牛来也很熟练。
游牧牧民长期与奶制品和肉类为伴,几乎见不到蔬菜。余根来为了自己的财富计划,在牧区一呆就是一两个月,最初饮食的不习惯让他吃了不少苦头。
在牧区呆的时间长,没有粮食,不可能跑上百公里路出去买东西吃。所以,余根来就在奶茶里加入酥油、曲拉,和着青稞炒面用手指搅拌,再捏成团,做成了牧民家的重要主食,糌粑。
牦牛也是牧民的重要肉食来源。青海海拔高,冬季漫长,温度在零下二十度左右,吃肉可以御寒。在这里,吃肉不能用嘴啃,要一手抓肉,一手拿刀,一块块把肉削下来吃。
余根来慢慢融入牧民的生活,牧民也逐渐接受了这个外地人。可是,当余根来说出自己的财富计划后,很多牧民都不答应。
原来,余根来打算先付订金把牦牛拉走,加工成产品卖掉,再付剩下的牦牛款。可牦牛几乎是游牧家庭全部的财产,余根来经常是跑10户,才能说服一两户,他在牧区越走越远。
2006年,余根来的工厂全年开工生产,牦牛肉干在市场受到欢迎,销售额突破了500万元。之后的几年,余根来收牦牛顺畅了许多,年销售连续翻番。可就在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时,余根来突然抛出一个让很多人不理解的决定,养牦牛。
余根来的员工杨小宁:我们认为应该把主要的资金投入到市场,去做产品的销售。大家一窍不通,再一个牦牛生长的环境,离西宁遥远,信息闭塞,生活的环境恶劣,我们对那里也不了解,大家都认为是非常冒险。
余根来干嘛非要冒险养牦牛呢?当时,余根来年年到牧区收牛,他敏锐的嗅到了危机。
余根来:我们要做实体企业,以后企业要长期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资源,这个事情总有一天要做,早晚要做这个事情,晚做不如早做。
游牧牧民四季奔走迁徙,逐水草而居,过着在今天看来,古老而枯燥的生活。如今,会放牧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记者:你会放牧吗?
牧民:就会那么一点点,从小读书,没有时间放牧,我希望能走出去。
近几年,牦牛的市场需求量增加,牦牛肉的价格处于上涨趋势。2011年,当地生产牦牛肉干的企业增长到了十多家,余根来的利润空间降低了一半多。茫茫商海不进则退,余根来决定投资60多万元,建立自己的牦牛养殖基地,但没想到这个做法,把企业推到了生死边缘。
当时,余根来的牦牛成活率只有70%,活下来的也不怎么长膘,近百万元打了水漂。可是,就在养牦牛失败的第二年,余根来成功养出了近千头牦牛,而且存栏数量增长迅速。
2013年,余根来与牧民合作,每户投资40%左右的资金,帮助牧民扩大养殖,牦牛以合同价回收。同时,余根来每年冬季,会免费为牧民提供一样十分重要的东西——牧草。
在冬季,牧草对于牧民和牦牛来说,非常珍贵,每年都会有牦牛因为饥寒交迫死在草原。
牧民:冬天,青海这个地方到冬天就没有草了,草就干了,它就吃不饱,脂肪一点点下降,最危险的时候,就是每年的2月份,它过不了冬,就饿死在草原上。
所以,每年冬季下雪时,余根来会免费为牧民运送牧草,合作户达到一百多户,草场面积20万亩,养殖牦牛2万多头,产品成本了降低了10%左右,牦牛产品一百多种。
近几年,青海旅游持续升温,余根来把牦牛肉干放到青海的各大超市和土特产店,还推出了青稞、蕨麻、虫草等西北特色的产品,2014年销售3亿多元,其中牦牛产品占到了60%。
余根来至今还保持着到牧民家收购牦牛的习惯。余根来告诉记者,今年是他到青海的第25个年头,自己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青海已经是他心中的第二个故乡。
文章素材来自央视网CCTV7,由中国农业网编辑、整理。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