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畜牧家禽网 [ 请登录 ] [ 免费注册 ]
首页 | 郑重申明 | VIP服务 | 加入收藏 | 网址导航 | 农业网

畜牧家禽网首页 > 技术中心>  三农人物 >  天涯育种“半边天”

天涯育种“半边天”

畜牧家禽网  来源:中国科学报 阅读数:

  科技人员赵丽芳在试验田给玉米授粉。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每到初冬季节,她们都带上刚收获的种子,千里迢迢来到海南播种,等半年收获后赶回北方再播种。她们多次往返海南,像“候鸟”般不辞劳苦。

  在山西省农科院的南繁育种队伍中,有一批女科技人员,她们比男人付出更多的艰辛。为缩短农作物品种的育种周期,每年冬春季节,她们都要来到海南岛,利用海南这个天然大温室开展作物新品种的加代、杂交、鉴定、制种等工作。

  她们像抚育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着试验田每一株农作物茁壮成长,并将繁育的优良种子播种在全国各地,为山西乃至全国的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和农业增产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春节期间,记者远赴海南繁育种基地采访了她们。

  每个新品种诞生,都有她们一份功劳

  培育一个农作物新品种,从开始杂交到最后审定,需要8到10代繁殖。在我国北方,因受气候影响,一年只能种一季,所以一个新品种的问世至少需八九年时间。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每到初冬季节,山西农科院都有一批女育种工作者,带上刚收获的种子,千里迢迢来到海南播种,等半年收获后,赶回北方再播种。这样,一年可繁育两代,使新品种的育成几乎缩短了一半时间。

  40年来,山西农科院参加南繁育种的女科技人员达数百人,共选育出玉米、高粱、谷子、瓜菜等600多个优良作物品种,每年可增产粮食10多亿公斤。深受市场欢迎的小米“汾州香”,就是该院老一辈女科学家陈瑛主持育出的“晋谷21号”优质高产谷种,为培育优良品种,她先后10多次往返海南岛,历尽了千辛万苦。

  这些远离家乡与亲人的女科研人员,住在远离繁华闹市的海南山区农村基地,她们冒着炎热酷暑,在试验田辛勤耕耘。尤其到了作物杂交授粉季节,整天都要钻进闷热的庄稼地里,忍受蚊虫叮咬,甚至有遭受毒蛇袭击的危险。

  海南岛的地理纬度较低,阳光强烈,阳光越烈对农作物授粉越有利,而且授粉期最怕阴雨天。为避免过强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和虫子叮咬,不管天气有多炎热,出工下地时,她们都要从头到脚把自己“全副武装”起来。工作一天下来,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

  辛勤汗水换来丰硕成果

  山西农科院高粱研究所饲草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平俊爱,是“酿造专用高粱育种与利用项目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领军人,她先后已有6年参加南繁育种,今年的春节都在海南试验田度过。

  “春节期间是高粱授粉关键时期,如果错过去,这一茬育种实验就白费了,今年虽然没有回家过年,但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没有怨言。”平俊爱这样说。

  通过南繁育种,她与团队成员共同育成了国际上淀粉含量最高的酿酒高粱专用种15、16号,填补了国内空白;育成的新型a3细胞质饲草高粱“晋草1号”,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攻克了我国种草养畜、快速发展畜牧业的重大难题。这些品种在全国20余个省区累计推广1000余万亩,创社会效益8亿元。

  平俊爱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换来了丰硕成果,她先后获得多项山西省科技进步奖和农村承包奖,其中有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4项。

  像“候鸟”般不辞劳苦

  在地处海南乐东县偏僻山村,有片西瓜南繁试验田。在这片试验田上,时常看到一个身影,她就是年近花甲的山西省农科院西瓜育种专家、研究员王果萍。

  育种的人都知道,西瓜杂交授粉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一天至少要蹲在地上五六个小时,全天下来,腰酸背痛,整个人身体累得就像散了架。

  王果萍大半辈子从事西瓜研究,多次往返海南,人们说她像“候鸟”,不辞劳苦地南北迁飞。她认为,培育农民和市场欢迎的西瓜新品种,是自己孜孜以求的梦想。

  功夫不负有心人。30多年来,她先后主持选育出“双抗八号”“农丰4号”“晋阳无籽”等10多个西瓜新品种。其中,无籽西瓜新品种填补了山西省这一产业的空白;“农丰4号”品种由于适应性强、品质优良,在省内外推广65万亩,平均亩增收近300元,新增总产值约1.8亿元,该品种2011年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为使科研成果惠及广大百姓,实现优良品种和栽培技术相互配套,王果萍还从生产实际出发,研发出数套瓜果优质高效立体栽培新模式,并广泛示范推广。

  “再艰苦也要坚守”

  科研人员张红梅、崔贵梅是该院生物技术南繁育种团队的主力,她们的团队承担着国家重要科研项目,有600多份玉米、高粱等材料需要在海南基地进行科学试验。

  春节前夕,记者在海南乐东县山脚村的试验田见到她们时,她俩正在踏着田间露水进行检查作业。记者刚到地头,就听到有人喊:“试验田里有蛇!”只见一条2尺多长的竹叶青毒蛇,缠伏在她们试验的玉米植株上。毒蛇很快被赶来的其他育种队员捕获,幸好有惊无险,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记者也及时用相机记录了这一惊险场景。

  可想而知,毒蛇、老鼠出没田间地头,对于这些育种队员们来说,已是屡见不鲜了。

  作为一个母亲,远在天涯海角,最想念的还是孩子。“只能晚上回到宿舍在手机视频上看看自己的孩子,如果科研任务完不了,打算春节就在这里过,再艰苦也要坚守。”崔贵梅对记者说。

  玉米研究所科技人员赵丽芳,已经连续两年来海南了。她和爱人过着半年团聚、半年分居的生活,至今仍在海南基地试验田忙碌。

  赵丽芳住在三亚荔枝沟的一个繁种基地,承担着5亩多的玉米试验。到玉米授粉繁忙季节,工作量很大,一天要做四五百个田间杂交组合。她每天都得从早忙到晚,饭都顾不上吃,有时甚至带着干粮下地。

  春节前夕,赵丽芳的女儿学校放假,来海南看望妈妈,正遇玉米杂交期,她根本顾不上带女儿出去看看天涯风景。“工作辛苦点算不了什么,因为和我一样在南繁基地坚守的还有很多专家,年龄比我大、比我能吃苦的人还有很多。”赵丽芳谦虚地说。

畜牧家禽网编辑:agronetcjc

首页 收藏 打印 字体 [ ]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