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来源:中国农业网 阅读数:
【中国农业网Agronet农业博物馆】最近看了一档综艺节目。让我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那就是查干湖冬捕,每年12月末,是查干湖冬捕的黄金期。能够亲历冬捕现场,对话渔猎“传人”,体验和感悟古人生存的文化形态,是难得的经历。
从拜天拜水拜鱼神,到徒手抓鱼或用刀叉猎鱼,再到融合了汉族渔猎的“大拉网”,查干淖尔人原靠着始渔猎技艺世代传续,繁衍生息。如今,这里是中国北方“最后的渔猎部落”,蒙古族草原文化、东北渔猎和农耕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独特渔猎文化,历经岁月,仍然熠熠生辉。
渔人凿冰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
查干湖冬捕是当地重要的人文资源,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查干湖冬捕也不断刷新“单网冰下捕捞量”的吉尼斯世界记录。
查干湖冬捕有其固有的步骤。
在一米左右的冰层上,渔人每隔八、九米凿一个冰眼,一网要凿几百个冰窟窿,然后穿杆引绳,将2000多米的大拉网慢慢舒展成一个硕大的“包围圈”,下网的过程要持续八、九个小时。
收网时,用马拉动绞盘牵引著钢丝绳转动,逾千米长,四、五米宽的大网裹著冰层下的鱼儿从出鱼口缓缓露出冰面。渔工们边收网,边将打上来的鱼平摊在冰面上。通过这样的方式,一网甚至可以打到30多万斤鱼。
“开网”当天,万尾鲜鱼出“玉门”,“头鱼”出水身价最高,往往能拍出几十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查干湖冬捕第十九代的“鱼把头”马师傅称,谁能买得这条“头鱼”,来年将会鸿运当头、幸福吉祥。
传统捕鱼方式和渔猎文化的传承中,“鱼把头”的作用举足轻重。
在寒冬冰封的湖面上凿冰下网捕鱼,收获多寡看大伙儿运气和团结协作,更要靠有责任心、有技术、有组织能力的“鱼把头”带。
年逾古稀的石宝柱是查干湖最有名的“鱼把头”,虽已退休了,但每年的冬捕时节老人家都闲不住,看到越来越多的外乡人来此观鱼、品鱼,他是打心里面高兴。
60多年的冬捕经验,老人家对这冰上的门道儿,没有不清楚的。“鱼在冰下,需要光,没有光就会缺氧,明年春天就要死掉。通过冰冻形状看鱼群的动向,通过冰的颜色和气泡判断鱼群游动的方位,再听冰层下面的水流声了解鱼群的位置。”透过厚厚的冰层,他能准确找到鱼群的位置。
当好“鱼把头”不容易,要具备三个条件:技术要过硬,领导要信任,还要有组织能力。石宝柱掷地有声,话语中带着霸气,“几百人的队伍,既要打到鱼,还要保证大家的安全,责任大、压力大!”
冬季捕鱼辛苦,但是祖传手艺得以传承,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有这样一项渔猎文化养育着我们,并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更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