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来源:中国农业网 阅读数:
【中国农业网Agronet农业博物馆】农业一直是封建社会的立国之本,极受朝廷和地方的重视。宋元之际,由于各国之间战争频发,人民流离失所,农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随着蒙古族统一全国步伐的加快,当权者忽必烈也逐渐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开始执行“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衣食看农桑”的国策。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及子孙便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举措,比如建设水利,禁止圈农田为牧场,设置农官,主持编制农业书籍等。
这个时期,先后诞生了几部关于农业科学方面的专著,包括建国初年司农司编写的《农桑辑要》,以及稍后《王祯农书》和《农桑衣食撮要》,其中对后世影响*的一部便是《王祯农书》。《王祯农书》共13万余字,在古代汉族农学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三大亮点开创古代农业科学的先河。
第一亮点就是第一次对广义农业生产知识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提出中国农学的传统体系,是我国农业科学史上第一部百科式全书。
秦汉以来的农业科学书籍,几乎都有一定缺憾,比如《汜胜之书》,仅3700多字,且保存不全;《齐民要术》内容虽杂,但只涉及“耕田”“收田”两部分;比《王祯农书》早40年问世的官方教材《农桑辑要》,以“辑”为主,内容多缺乏考证。《王祯农书》分农业通论、百谷介绍、农器图谱三部分,其中“农业通论”部分以农事、牛耕、蚕桑等为主线,使当时的人们对广义的农业以及生产中的自然规律有了清楚的认识。而第二、三部分,则是谷物、农器的全景展示,完全可以作为封建农业的工具书。
《王祯农书》全面系统的另一体现,便是在前人农学著作的基础上,对南北方农业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比较。作者针对《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等偏于叙述北方农业,《陈农书》偏于叙述南方农业的缺点,在此书中全面叙述南北方农业的差异,可谓开古代农业学著作之先河。
第二亮点就是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王祯农书》中处处可见作者的创新之处,比如为了让读者清楚了解农业的现状,便首创绘制了《授时指掌活法图》、《全国农业情况图》等;为了让读者掌握南北方旱地处理的知识,便旱地处理的理论的同时,首次提出北方旱地“内外套翻法”,南方旱地“开渠作沟法”;为了强调农田灌溉的首要地位,书中在单辟的“灌溉篇”中乎创多种引水方法……
第三亮点就是专业的配图。由于各种原因,元朝以前的农学著作都以文字为主,鲜有配图;宋代出现的两本有图的农书《农器谱》、《耕织图》也在宋末战乱中失传了。王祯考虑到图画对科学传播的重要性,便在书中专列“农器图谱”来介绍农业器具。此部分将农器分为二十门,每门分细项,每项作一图,每图下作文字注解。这些图文并茂的农具,奠定了《王祯农书》在中国农业科学史上的地位。这些农具配图,均是王祯辛勤研究所得,其有一部分绘图还源于失传的农具。水排就是最好的例子。王祯看到《后汉书•杜诗传》中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字样时,非常兴奋。可是,他查遍所有资料,也没找到这种用水力冶铁的先进工具。他经常找老者咨询,或深入民间观察皮囊鼓风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王祯终于大致搞清了杜诗水排(注一)的构造原理。记入《农书》时,为了操作方便,王祯把皮囊鼓风改良为木扇(即简单的风箱)鼓风
有人或许会问,能写出如此专业的农学著作,作者定然是醉心学术的专家。其实不然。作者王祯不仅是著名的农业学家,还是一个爱农爱民的基层官员——县尹(注二)。
王祯生于东平府(今山东省内),《水浒传》主人公宋江的老乡,地地道道的北方人。科举进士后,他常年在宣州旌德(今安徽省内)、信州(今江西省内)县令,对南方的气候、自然条件、人文风情都很了解。北方人在南方做官,或许是《王祯农书》能兼论南北的主要原因罢。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