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畜牧家禽网 [ 请登录 ] [ 免费注册 ]
首页 | 郑重申明 | VIP服务 | 加入收藏 | 网址导航 | 农业网

畜牧家禽网首页 > 技术中心>  三农人物 >  汪应成:10万亩“菜苞菜”的“底气”

汪应成:10万亩“菜苞菜”的“底气”

畜牧家禽网  来源:荆门日报 阅读数:

  6月2日,雨势渐大,从湖北省钟祥市胡集镇邹市村北上行至蛮河村,沿途近15公里路程中放眼望去,大片平整的农田上,整片整片绿油油的玉米。

  车行至蛮河村,同行的转斗村副主任李强指着田间一个穿着雨衣的农民说:“他就是镇农技服务中心主任汪应成。”

  “雨大了不利于生产,要抓紧时间排水。”这是穿着雨衣、一脚泥泞的汪应成看见记者说的第一句话。

  “有他,种什么都有底气”

  说起钟祥市胡集镇,15年前人们一定会说这里是“中原磷都”,但现在人们会说这里是“菜—苞—菜”农业高效生态种植模式的基地。

  作为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基地、荆门市万亩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近年来胡集镇转斗湾片区形成了南北长约15公里、面积10万亩的“菜—苞—菜”种植带,年销售收入可达5.2亿元,带动全镇农民人平增收5860元。

  “没有汪应成,这一片哪能有今天的规模,他就是我们种田的底气。”李强说,这样的成绩离不开汪应成的努力。

  2000年,汪应成调到胡集镇,在农技站当农技员。原本以为下乡锻炼几年就会回市农业局,谁知他一干就是16年。镇里有多少农户?家里都种了多少田?收入怎么样?汪应成心里有本明明白白的账。

  人多、地少、农民收入低……这是当时胡集镇农业发展的现状。由于有矿产,大多数人把目光盯在挖掘资源、发展打工经济上。

  “资源有一天会枯竭,如果荒了田去挖矿,有一天矿没了,地也种不成了。”显然,汪应成的想法和大多数人不同。

  在各村走访时,汪应成发现关山、转斗、下集等村不少农民种植蔬菜效益不错。

  “当时就想,这一片发展蔬菜行不行?”汪应成说,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他请来荆门市蔬菜办的专家,对这一片的土壤进行了采样分析,专家认为转斗村等村适合发展蔬菜生产。

  有了科学的判断做基础,汪应成心里有了底。2002年,他试种了4亩大白菜。菜种得好、产量高,可销到哪里呢?

  带着2万多公斤大白菜,汪应成上武汉、下广州,不仅把菜卖出去了,还带回来不少客商。

  “销售过程中,我们就发现价钱不好的原因不是菜不好,而是品种不对路、种植规模太小,其实外面市场很大。”汪应成说,在外销期间,他就打定主意要在转斗村发展蔬菜种植。

  客商来了,看了地,留下了5000亩的订单。

  一时间转斗村周围13个村的农民沸腾了,蔬菜种植面积从2002年的1000亩发展到2003年的1.5万亩。

  随后,汪应成牵头成立了胡集蔬菜协会,并帮助种植蔬菜的村成立了蔬菜协会,把菜农聚在了一起。

  2005年,胡集镇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每亩纯收入达2000元以上。

  蔬菜种植得到大家认可,汪应成又把脑筋动到茬口上。

  “蔬菜种植分为两季,1月到4月种植一季,8月到11月种植一季,中间4个月基本闲置。”汪应成说,当地农民有些利用中间4个月种植玉米、南瓜、辣椒等作物,但规模不大、品种良莠不齐,市场销售不理想。

  2006年,在与多家收购商联系后,汪应成决定引导农民在两季蔬菜之间种植玉米。

  “选择玉米,主要是有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用工较少,不影响农民打工;二是效益可观,市场接受度好。”汪应成说,2006年“菜—苞—菜”种植面积就推广了1万亩(数据为农业部门统计的复种指数)。

  2008年,“菜—苞—菜”种植面积达4万亩;2016年达10万亩……经过农业部门的归纳整理,“菜—苞—菜”农业高效生态种植模式在全市推广。

  从此,胡集镇农民一年三季,每亩增收在5000元以上。

  “这里人、地都离不开他”

  采访过程中,汪应成的电话不停地响。算下来每通电话都在4分钟以上,多数都是各种蔬菜种植方面的咨询。

  “田里不能等,任何小问题如果不管,就会变成大问题。”这是汪应成的口头禅。

  每年春秋两季,汪应成会到各村开展技术培训。下发的农技小报上都印着他的电话,培训的时候他就承诺接电话半个小时内到现场,如果不到必须讲清楚原因,并尽快为农民解决问题。

  2005年,蔬菜生产刚有了起色,一天,汪应成接到农民电话说田里的菜好像根烂了。

  汪应成赶到田里,发现这是一种新病,在请教钟祥市蔬菜专家后,他指导农民施药。

  “那几天我就陪他住在农民家,随时观察,这个病蔓延速度非常快。”李强说,眼看着不行,汪应成专程坐车到华农大请教授到田间进行指导。

  从蔬菜发病到控制住病情仅用了一个星期。

  “那年不是他,我们的菜估计要死完。”转斗村1组农民许国亮说。

  对于汪应成来说,农技员不仅是在田间指导生产,更要为产业发展服务。

  农民种植蔬菜往往为了杀死虫害选择高毒农药。可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又不能在市场上卖出好价。

  2008年,汪应成意识到必须要改变农民用药习惯,才能保住“胡集蔬菜”的品牌。

  经过多方面做工作,汪应成从钟祥市争取到一笔项目资金。于是一场“用农药瓶、农药袋换农药”的活动在胡集镇开展起来。

  “那时候我们用过的农药瓶和袋子都丢在田边,我捡了不少回来,换了100多袋农药。”许国亮说,当年施用换来的低毒高效农药以后,他发现不仅效果好,农残达标后卖的价格也好。

  一年的时间,胡集菜农就改掉了用高毒农药的习惯。

  2010年,汪应成建议辖区内合作社建立冷库,发展冷链物流。使蔬菜安全度过过剩期和暑热期。以春白菜为例,春季气温回升后很快抽薹开花丧失商品价值,如果及时收获冷藏等到春末夏初蔬菜空当期,可实现价值倍增。目前,胡集镇拥有的冷库库容已扩大到2万吨,已基本满足富余蔬菜的存储需要。

  2013年开始,汪应成就谋划着发展网上销售。仅2015年,胡集镇就有1万亩的蔬菜实现了网上销售。

  “菜—苞—菜”模式的成功,为胡集镇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镇有47个村,其中13个村适合蔬菜生产,剩下的村则需要采用另一种高效模式。”汪应成说,经过试验示范,他们确定了“再生稻”种植模式。

  去年,胡集镇周岗村2组农民蔡崇钢种了1.2亩的再生稻,两季加起来收了1250公斤粮食,产量相当高。

  今年,汪应成依托胡集镇的两大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再生稻3000亩。

  “再生稻如果推广成功了,那么胡集镇就会形成蔬菜种植和稻米种植两个高效农业板块,我对这一片的农民也就有个交代了!”汪应成说。

畜牧家禽网编辑:agronetwf

首页 收藏 打印 字体 [ ]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