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畜牧家禽网 [ 请登录 ] [ 免费注册 ]
首页 | 郑重申明 | VIP服务 | 加入收藏 | 网址导航 | 农业网

畜牧家禽网首页 > 技术中心>  农业博物馆 >  原始畜牧业起源折射草原文明(图)

原始畜牧业起源折射草原文明(图)

畜牧家禽网  来源:中国农业网 阅读数:

   【中国农业网Agronet农业博物馆】草原文化灿烂而辉煌,世代相传,可关于草原原始畜牧业的起源,知者却甚少。然而,内蒙古西部地区发现的大量动物岩画,不仅为研究草原原始畜牧业的起源提供重要线索,而且通过其还可以发现,人类和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在远古时代很微妙。

  从捕猎、驯服、饲养,到人类与这些被驯服的动物的和谐相处,为草原畜牧业发展的起源提供了佐证。

  岩画折射草原原始畜牧业

  “草原文化博大精深。”内蒙古农业大学博导盖志毅介绍,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追溯草原文化的根,就要从草原原始畜牧业的起源开始。

  经过探索,在阴山山脉狼山地区和乌兰察布草原上,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岩画。其中,动物岩画约占90%以上,岩画中的各种动物,不仅是复原古代当地自然环境的“活化石”,同时也是反映人与动物关系的画面,为探寻动物被驯化的过程提供了佐证。

  从岩画中可以发现家养动物由野生动物驯化而来显而易见。同时还发现,驯化动物首先经历了拘系圈禁动物的过程。

  在狩猎时代的晚期,人类在狩猎的过程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动物的关系不再像狩猎初期和中期那样,人兽完全处于敌对的状态,在经过与兽长期较量之后,人类逐渐摸清了各种动物的活动规律和脾性。

  此后,随着狩猎工具的改进,以及狩猎经验和技术的提高,猎取的动物有可能暂时超出了人们的需求,猎人在捕到活野兽后,在暂不乏食的情况下,就把它豢养起来。久而久之,人们发觉,饲喂动物比行猎更实惠。

  因此,猎人们便逐渐有意识地饲养起动物来。“在饲养动物之始,由于动物的野性难改,必然会经过一定时期的强制拘禁阶段。”盖志毅介绍,这在乌兰察布和阴山岩画中都有一定反映。

  七种动物驯化遗传后代

  从动物岩画判断,已经属于驯养的动物有马、牛、山羊、绵羊、骆驼、犬和鹿七种,所有放牧的场面都与驯养动物紧密相关。

  事实上,内蒙古山地草原上的远古居民对野生动物饲养的尝试,不仅起源早,而且作为饲养对象的动物也不在少数,但都未能如愿。

  有人估计,几乎所有被现代人所食用的栽培植物,早在原始时代就已经被不同地域的原始人类在其野生状态中加以栽培了。但地球上大概有14万种可以作为驯养对象的动物,只被人类驯养了47种。

  草原畜牧业形成延续至今

  部分野生动物经过原始人类的长期驯化而成为家畜,为草原原始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活在内蒙古草原山地的远古猎人们,随着被驯化动物数量的日渐增多,以及和被饲养的动物的“感情”日益加深,就把有“感情”基础的动物放到旷野,经过实践发现,驯化好的动物不再因放出而逃遁。随后,就逐渐放开了胆量,把较多的家畜放到草原山地,让其自由采食,也就是从这时开始,草原人民从“畜”的阶段进入“牧”的阶段。

  由此,草原原始畜牧业经济的第一种形态——野放牧形式产生了。盖志毅介绍,“野放”是放牧的原始形态,在畜牧学上或称“群牧法”,它比起游牧和其它定居放牧形式更为原始。这种原始的放牧形式从远古一直延续到现在。

  从内蒙古草原岩画看,当时有各种家畜、牧羊圈、牧马图、出牧图、转场、畜圈、牲畜役使图、牧民的形象等。在放牧图中有“一条鞭”式和“满天星”式两种。从牧民在畜群中的位置看有领牧和赶牧两种,不过这已是进入游牧社会的情况了。

  内蒙古动物岩画不仅展现了远古内蒙古草原从狩猎业过渡到畜牧业的生动图画,还再现了当时草原上的动物种属,同时也反映了猎人驯化动物的历程,以及内蒙古草原原始畜牧业的放牧方式。“这就是草原文化和草原文明的一种细致的体现。”盖志毅认为。

畜牧家禽网编辑:agronetwf

首页 收藏 打印 字体 [ ]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