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来源:中国农业网 阅读数:
【中国农业网Agronet农业博物馆】茶树的人工栽培,是茶叶生产史上第一次也是最有决定意义的一次飞跃。如果说茶树的栽培是由于茶被人们用作饮料以后的事情,那么,茶之成为一种普遍的饮料和专业生产,则是茶树为人们栽培以后历史发展的结果。采集野生茶叶,受到野生茶树分布和资源的严格限制,栽培茶树以后,人们就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把茶树引种到一切适于种茶的任何地方,从而赢得发展茶叶生产的某种主动。关于茶树栽培技术对茶叶生产、茶业以至整个茶叶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可惜我们的古人,在我国的古代特别是上古的文献中,并没有因为重要而给我们留下更多的资料。所以,本文对我国茶树栽培早期的历史受史料的限制,不得不作些推测。
(一)茶树栽培之始和最早的栽培技术记载茶树栽培技术的发生、发展,是和饮茶的需要与制茶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我国饮茶,大概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尝试栽培茶树,可能也出现在随后的原始时期。
在原始阶段,提出栽培茶树的希望是容易的,但从试种到成功地把茶树培育为一种作物,关山迢递,倒可能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因为对原始人来说,他们试种茶树,开始只能是蹈常袭故,其结果,往往是使他们的试种以失败而告终。然而,一人一次的失败,不可能框束其他人或后人对栽培茶树的强烈希望;可能在这种偶然情况下,人们的实践,最后终于取得了栽培多年生茶树的经验。掠夺经营的原始农业,往往是通过搬迁住所的办法,来解决他们种植与地力枯竭的矛盾的。在一次他们试验播下茶种以后,又适巧遇到迁移,使他们播种的茶苗,免遭了毁灭性的采摘。几年后当他们路过旧址,发现他们播种的茶树生长十分茂盛时,便悟出了幼龄茶树不宜滥采的重要,从他们过去失败的教训中,摸索出了栽培茶树的原始方法。上述假设不错的话,我国是在原始末期就掌握了栽培茶树的简单经验。但在原始乃至整个奴隶制社会阶段,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茶树的栽培,最多也只是为了自己的消费和作为野生采集的补充,所以,它始终是闭锁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到了也只有等到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在茶叶的加工制造采用了铁锅以后,由于制茶能力九茗茶叶质量的提高,随着饮茶人数和社会对茶叶需要的日益增加,茶树栽培,才作为一桩新的生产事业迅速向外传播开来。
上述推论,没有任何文字的直接记载,主要是根据有关传说及考古和民族学资料所作的可能推测。这一茶树栽培的发生和最初发展情况,我国古籍虽然未能为其提供直接的论据,但它记载的早期茶叶史料所反映的奇怪现象,倒可作为上述推论的某种印证。秦汉以前,我国古籍中关于茶的记载很少,有也是一字半句,对当时的茶业,根本看不出什么眉目。可是到西汉王褒《僮约》,可以说是豁然开朗,所记“武阳买荼”,“烹荼尽具”,一下子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四川茶业生气盎然的情景。我国早期茶叶史料这种断缺又突乎其来兴盛的这种情况,与我们上面所说的我国茶业最初长期局限在边陲一隅,秦汉时随封建经济的发展首先在四川兴起的论点,是互可印合的。
我国古籍对茶树栽培技术的记载,一般都是晚于现实,低于现实的,从它们的产生到见诸记载,往往要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所以,古籍中关于某项茶树栽培技术的最早记载,并不是这项技术形成和产生的最早年代;它不是源,而是流,可以也只能作为当时社会所达到的水平的一种根据。
三国以前,我国古籍中没有任何茶作知识和栽培技术的记载。如果把对茶树外部形态的认识,也可纳入茶树栽培技术知识的范畴的话,那么,我国有关茶树栽培技术的最早记载,可上溯到西晋的《广志》。广义地说,我国古籍对茶作技术知识的记载,是从描述茶树的形态特征开始的。但是,可能是因为我国古代种茶人没有文化,文化人不谙种茶,古籍中最初对于茶树形态的记载,从西晋开始,一直到唐朝陆羽《茶经》才叙说完整。《茶经》从整体说到局部,从花叶一直说到种子、根、茎,完成了前代许多学者四五个世纪要说而没有说完整的茶树形态问题。
陆羽《茶经》在茶叶科学技术上的贡献还不只这些,此外,它还对茶树的某些生物学特性、栽制技术和饮用方法,也都作了最早的记载。但关于茶树的栽培,陆羽只说“法如种瓜”。可惜太简单了。我国茶树栽培的具体记载,首先见于唐末五代之间的《四时纂要》。
《四时纂要》所说的内容,基本是唐朝后期群众栽培茶树经验的记录,陆羽《茶经》,加上后来《四时纂要》记载的有关内容,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朝茶作学说和栽培技术的实际情况。
有人根据上述一些现象,认为“唐以前没有栽培茶树的记载,到唐朝经陆羽的倡导,才开始纷纷种植茶树,才有茶树栽培法的记载。”这显然是反因为果。不错,唐以前的确未见茶树栽培的记载,栽培茶树的方法最初是见之于《茶经》。但唐以前没有栽培茶树的记载,不等于唐朝以前就不会栽培茶树和不存在栽培技术。另外,恰恰相反,不是陆羽的倡导群众才纷纷种茶的,而倒是唐朝茶业的发展,由于社会和生产的需要,才促使陆羽编纂《茶经》的。当然,这样说,决不是否认陆羽及其《茶经》在当时和之后对促进我国茶叶生产发展上的巨大作用。
唐以前有茶树栽培,那为什么我国古籍中直到陆羽时才有具体栽培方法记载呢?这可能主要是由茶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和地位决定的。在唐以前,特别是长江中下游新的茶区,茶园面积有限,茶叶生产只能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交流自给,这时北方除少数统治阶级以外,尚不知道饮茶,南方一些文人虽都嗜茶,但当时社会还不存在引起他们关心生产技术的前提,所以无人搜录。到了唐朝,特别是开元年间因北方大兴禅教,晚上坐禅不睡、不吃,只准喝茶,饮茶的习惯才迅速在北方流传。随着北方对茶叶需要量的不断增加,南方的茶叶生产也日甚一日地扩大,在这种饮茶、种茶大发展的形势之下,社会需要有关茶叶的知识,生产希望有具体的栽培记载,陆羽适应形势的需要,撰写了《茶经》;出于同样的情况,韩鄂把茶树栽培作为一项重要生产技术,编进了他的《四时纂要》。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这个高级阶段以前,所保持的仍是手工生产与原始技术,这种技术的进步纯粹是自发的,极端缓慢的。”根据列宁所说的这一古代技术发展的特点,可以明显看出,唐朝记述的茶树栽培技术,绝不是唐朝某个人或一个短期内一蹴而就的创造,而是对前人在这方面的智慧和劳动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我国古代茶树栽培技术的进步尽管缓慢,但每隔一段时间以后,在栽培技术的某些方面,总还是有所突破和发展的。
如宋朝在茶叶采摘九茗茶园除草方面,就较《茶经》和《四时纂要》的记载,更加具体并有所发展;明朝前期,主要在茶园的经营管理方面,后期,突出在茶树育苗和修剪方面,又较过去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和创造;清朝,可能由于贸易对名贵茶叶的特需,又在花卉无性繁殖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茶树的压条繁殖法。我国古代茶树栽培技术,就是这样不断汇集劳动人民的一点一滴的创造,一步一个脚印地缓慢向前发展的。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