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畜牧家禽网 [ 请登录 ] [ 免费注册 ]
首页 | 郑重申明 | VIP服务 | 加入收藏 | 网址导航 | 农业网

畜牧家禽网首页 > 技术中心>  农业博物馆 >  古代农学具有博物文化特征(图)

古代农学具有博物文化特征(图)

畜牧家禽网  来源:中国农业网 阅读数:

   【中国农业网Agronet农业博物馆】就传统农学文献体系而言,中国传留至今的农书有400多种,数量大、种类多,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按照其内容范围及编撰体裁可将其分为九大类型:综合性农书、农家月令书、通书型农书、天时、耕作及农田水利专著、果蔬花卉竹木茶专谱、蚕桑书、畜牧兽医书、野菜专书、治蝗书等。

  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农学将农林牧副渔等各种生产知识兼容并包,又条分缕析,且专业性农书形形色色,博物意味明显。其中各种专谱的数量尤其庞大,它们着重描述各种园艺作物的品名、性状并加以品评,栽培技术内容则退居其次。另外,这些农学文献的研究方法,均注重资料采集及分类整理,长于综合而缺乏分析,属于史志范式,这一点也与博物学很相似。

  从传统农学经典著作的内容结构看,贾思勰《齐民要术》全书正文十卷,展现出传统农业各个门类及层次的有机联系、体系完善、包容性强,具有明显的博物学意义。卷一种谷篇和卷二、卷三先记粮食作物,再记蔬菜;第四卷、第五卷记各种果树、林木及染料作物;第六卷记各种畜禽和鱼类饲养;第七、八、九卷讲述酿造及食品加工等。卷十是“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记述百余种南方热带亚热带植物,以及六十多种野生可食植物。另外,该书体例由解题、正文和引述三部分组成,首先是解题,包括对该篇所述作物名称的解释及形态、性状描述等,其中记载的作物品种,仅粟就有97个。其他重要农书如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授时通考》等均传承了《要术》的内容体系,博物学文化特征不言而喻。

  传统农学思想包含博物理念。战国时代的《吕氏春秋》就明确提出:“夫稼,生之者天也,养之者地也,为之者人也。”意思是种庄稼要依靠天时、地利和人力三种要素相互配合,缺一不可。这种“三才”学说,成为中国几千年传统农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从博物的角度看,天即天时,包括雨雪风霜、寒热早晚等各种天气现象,地即地利,包括地形地势、水土及动植物等,人即人力,为能动性因素。要搞好农业生产,人们必须去关注这些自然要素,把握其内在联系,积累相关的自然知识,即博物与农学密不可分。到了明清时期,农学家又在“三才”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知物性之宜”的见解,要求人们注意对各种农作物自身特性的观察和认识,以提高天地自然等其他因素作用的成效,获得更好收成。与此相关,黄省曾《稻品》、王象晋《群芳谱》、朱橚《救荒本草》、陈淏子《花镜》、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等一批农作物及植物性状研究著作的相继出现,这则是传统农学对博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大量的具体农业技术,同样体现出博物文化的影响。古代农业与大自然的关系关系尤其密切,先民由此积累了丰富的自然知识:“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仰观天象、俯察物候,曾是古人掌握农时的一种基本手段。先秦文献所见之獭祭鱼,候雁北,玄鸟至,桃始华,苦菜秀,斯螽动股,莎鸡振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等描写,都是博物知识与农耕活动紧密联系的例证。至于后来在农业生活中逐步完善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更是把相关博物文化发挥到了极致。

  《齐民要术·种谷》:“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文中在细致观察和描绘谷子性状及生态的基础上,指出农业要顺应天时地利,否则就会劳而无获,这同样是中国博物文化在农学方面的体现。还有,古人在长期的农耕活动中,掌握了许多有关动植物形态、性状方面的知识,并不断探索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博物学视野下的观察与认识成果,对农业生产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诗经·小雅》:“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即细腰蜂以螟蛉之子来喂养其幼虫,二者形成寄生关系,这样就为农业生物防治提供了依据。其他如利用黄猄蚁防治柑橘害虫、青蛙治虫、养鸭治蝗、鸟类捕虫等农业生态技术,也是博物文化的结晶。

  总之,中国文化即以博物见长,古代农学在博物的意义上发展自己的实践传统,从而形成了内容丰富且特色鲜明的思想观念与技术经验。也正因为传统农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博物文化特征,它才能在现代生态农业及有机农业建设中,显现出其固有的光芒及借鉴价值。在博物文化影响下,历代农书、方志、谱录等文献所记载的大量农作物种类及具有农业生物潜质的动植物,不仅是宝贵的农业种质资源,而且包含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观念。这对于当今实行农业综合经营及轮作复种,保护农业生态,发展休闲农业具有重要作用。

畜牧家禽网编辑:agronetwf

首页 收藏 打印 字体 [ ]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