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畜牧家禽网 [ 请登录 ] [ 免费注册 ]
首页 | 郑重申明 | VIP服务 | 加入收藏 | 网址导航 | 农业网

畜牧家禽网首页 > 技术中心>  行业动态 >  山东青岛海带长 绵延不绝到南洋(图)

山东青岛海带长 绵延不绝到南洋(图)

畜牧家禽网  来源:青岛晚报 阅读数:

  海带是一种冷水性海藻,随着气温转暖,普通海带生长将受到影响,生长缓慢,产量降低,但目前我国海域有20多万亩的海带却不受气温影响,冬夏通吃,这种被命名为“三海”的海带新品种,是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遗传育种研究室的刘涛团队研发出来的,自2013年至今,该海带已产出30亿元的经济效益。同时,该品种也让南海及东盟国家海域有了高产海带的可能。3月29日记者从中国海洋大学得知,中国—东盟水产教育网络校长论坛暨海洋与水产科技研讨会将于4月11日至14日召开,10个国家的专家将在青岛探讨建立并运营长期合作机制,中国海洋大学之所以能够担任这次大会的“东道主”,跟其海藻类育种及养殖技术在国际领先密不可分。

  三代人培育出高产高效海带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海洋大学的水产专家们开始着手海带育种,培育的海带良种不仅开启了我国海水养殖业良种化的序幕,也通过持续的品种改良研究,推动着我国海带产业整体高效发展,并在优化改善近海养殖生态环境、提高渔业碳汇蕴贮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于海带的改良,我们做了很多,不断有技术上的突破,比如遗传改良技术、选择育种、单倍体、杂交、远缘杂交、细胞工程育种、分子辅助育种等。它们的目的都是改良品种。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遗传育种研究室的主任刘涛说,至今,海大育出的海带新品种已达10个,这是海大水产三代人坚持努力的结果。

  “老前辈们对我们提出了要求,要更多地贴近生产一线,培育受养殖户、老百姓欢迎的海带。我们的定位就是充当国家海带事业的核心力量,无偿为社会作出贡献。我们更多关注品种的社会效益和产业贡献,这是最关键的。 ”刘涛说。正是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以他为代表的海大第三代海带育种人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品种改良工作,不断让一个个新颖的海带品种出现在市民的餐桌上。

  “三海”海带迈入分子育种时代

  海带是冷水性海藻,在5至10℃的水温中,孢子体生长良好,渤海养殖海带产量较高,南海产量就很低了。这束缚了海带等海藻产业的发展,因为海藻习性及养殖是相通的。解决了海带的养殖技术问题,其他海藻就可以移花接木了。

  2013年4月中旬,农业部传来好消息,由中国海洋大学培育的海带新品种“三海”海带荣获国家水产新品种证书。 “三海”海带具有耐高温、高产和广适性等优点,目前已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进行了大规模养殖推广,主产区平均亩增产达30%以上。该品种是由刘涛等海大科研人员历时6年培育完成的,目前已在广东、福建、浙江、山东、辽宁等地推广种植20余万亩,创造经济效益30余亿元。

  据介绍,“三海”海带是中国海洋大学新世纪以来培育的第三个海带国家水产新品种,也是该校海带遗传育种研究史上继“海青一号”、“海青二号”、“海青三号”、“单海一号”、“单杂十号”、“荣海一号”、“远杂10号”、“荣福”、“爱伦湾”海带以来的第10个海带新品种。 “三海”海带品种的培育标志着海带遗传改良技术已从群体选育、细胞工程育种正式地迈入到分子育种新时期。 20世纪以来,海大水产专家培育的海带良种不仅开启了我国海水养殖业良种化的序幕,而且通过持续的品种改良研究推动着我国海带产业整体的高效发展,并在优化改善近海养殖生态环境、提高渔业碳汇蕴贮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生态功能与价值。

  海藻育种及养殖技术国际最好

  记者从中国海洋大学了解到,中国—东盟水产教育网络校长论坛暨海洋与水产科技研讨会将于4月11日至14日在青岛举行,作为主办方,中国海洋大学届时将同来自东盟、欧盟等十个国家的高水平高层次专家共同打造全面科教合作的新格局,建立多方参与的东盟青年科技人才合作培养机制。据介绍,这将是我省组办的东盟科技教育领域外籍专家规模*、层次最高的会议。

  记者了解到,中国海洋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该大会的主办方,跟其水产养殖技术实力有关,在海藻类育种及养殖技术方面,中国海洋大学在国际上是最好的。据悉,出席本次会议的机构主要来自中国、比利时、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尼、柬埔寨、缅甸、老挝、菲律宾共10个国家。作为青岛市和山东省落实“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的重大活动,活动中的科技合作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合作,将成为下一步青岛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签约内容。

畜牧家禽网编辑:agronethhj

首页 收藏 打印 字体 [ ]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