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来源:中国农业网 阅读数:
【中国农业网Agronet农业博物馆】农业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的历史形态,它们是依次演进的。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占重要地位,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传统农业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而以铁犂牛耕为其典型形态。我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夏朝进入阶级社会,黄河流域也就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
一、“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形成发展的过程
(1)夏、商、西周、春秋是精耕细作的萌芽期,黄河流域的沟洫农业是其主要标志。
(2)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精耕细作技术成型期,主要标志是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3)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主要标志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4)明清是精耕细作深入发展期,主要特点是适应人口激增、耕地吃紧的情况,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二、“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
(1)是由我国特定的自然条件决定的。我国土壤和气候的特性以及频频发生的水旱灾害使大面积粗放经营难以建立,只有小面积的精耕细作才能比较有效地减轻不利自然条件的影响。
(2)是解决人口与土地尖锐矛盾的需要。人多地少的情况要求农民的生产经营必须以增加单位面积的劳动投入等手段进行精耕细作,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单位产量。
(3)与土地制度密切相关。战国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在这种情况下,租佃制经营下的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要比分地制下劳动者对地主的依附轻些,因此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西欧中世纪农奴要高,自耕农始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人身相对自由,经营比较自主。这样,他们就有必要、有可能,而且也愿意用精细耕作的方法,争取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品,以解决一家数口的生计问题。
(4)是多元交汇体系的产物。活动于不同地理单元的各民族,基于自然条件和社会传统的多样性而形成的相对异质的农业文化,这些文化经常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构成多元交汇、博大恢宏的体系。在这样一个农业体系中,中国古代人民的农业实践,无论广度和深度,在古代世界都是无与伦比的。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他们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汇,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5)农业灌溉技术的不断优化奠定了基础。从水利工程看,都江堰、郑国渠、白渠、龙首渠等工程兴建。从灌溉工具看,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等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这些农业灌溉技术的不断优化为农业进行精耕细作奠定基础。
(6)是我国劳动人民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的升华。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适应和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三、“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历史影响
(1)积极性:农民生活相对比较稳定,且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为中华各民族大团结做出了一定贡献。
(2)消极性:较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阻碍社会发展。受自然灾害战乱人口激增苛政土地兼并的影响,体现出了其脆弱性;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也体现出了其具有落后性和局限性 。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