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畜牧家禽网 [ 请登录 ] [ 免费注册 ]
首页 | 郑重申明 | VIP服务 | 加入收藏 | 网址导航 | 农业网

畜牧家禽网首页 > 技术中心>  行业动态 >  我国水产行业的挑战和机会(图)

我国水产行业的挑战和机会(图)

畜牧家禽网  来源:科学养鱼 阅读数:

  一、中国水产的特点

  第一,中国的活鱼消费习惯是中国水产的一个*的亮点。

  相比较猪、鸡等品种而言,水产品的种类更多、体量更大。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347个品种水产品品种(统计数据来源鱼大大APP)出现在消费者的餐桌上。在产量上,全国有6699.65万吨水产品总量,其中养殖产量4937.9万吨,捕捞产量1761.75万吨,从业人口超过2000万(数据来源全国渔业统计年鉴2016)。而中国人的活鱼消费习惯,在全世界也绝无仅有。这种消费活鱼的习惯,使得中国的水产品不参与国际化的竞争。

  假如今天消费者吃活鱼的习惯发生了变化,转而对冰鲜和水产加工品的需求日益上涨的话,再加上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涨、原料的成本上涨,国外的加工产品就一定会冲进到国内市场,与国内的水产品竞争。现在包括像牛肉、猪肉等的市场竞争,已经是在跟国际市场竞争了。国内消费者吃活鱼的习惯在这一代人还不会改变的,所以还是坚持就近购买活鱼的消费原则。

  国内活鱼消费市场的体量、种类和消费习惯,造成了国内水产行业与其他农业类行业有非常大的不同。让整个中国的水产人,在水产行业有更多机会,也会大有作为的。相比较而言,中国水产行业还是一个朝阳行业。

  第二个特点中国水产养殖非常分散。

  养鱼一定要有水。但是中国的水资源分配不均匀,而且不能够集中,这让水产规模化养殖的速度变慢。养猪行业,可以划区域、分阶段去规模化养殖,但在水产行业,消费活鱼的习惯和中国水资源分布非常不均匀的特点,都让水产养殖很难做到集中化、规模化养殖。当然,规模化进程的速度也会随着内循环水和一些新型排污设备的出现而逐渐提高,但总体来说没那么快。

  第三个特点水产养殖的效益差异化巨大。

  我们可以用养殖品种的亩产量来衡量。各地区不同的养殖方式、养殖亩产量的差异巨大。一些地方比如内蒙古等地区四大家鱼产量只能达到两三千斤,而养殖技术发达的地方比如江苏能有一万多斤,两者能相差五六倍。如果是内循环系统养殖模式或者工厂化养殖模式,亩产还可能再有5~10倍的提高。这是产量上的差别。不同的品种它的价值和产值又不一样。你很难在其他领域找到像水产行业这样,拥有同样资源,却能够产生如此大的产能、产值不同的行业。

  以上是水产行业的三个特点。正因这些特点,水产投入品??渔用物资也是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现在,在生产型企业当中除了饲料已经形成了规模化,其他的渔用物资规模也较小。不管是鱼药还是机械包括饲料,都随着养殖品种的不同、地域的不同而产生的需求也不同。这么多种需求,使得渔用物资也极度分散,上游生产资料的复杂程度非常高。

  这些特点也让水产具备了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的属性。但整个水产行业,两千万的从业人员中大部分是做养殖的,他们的文化程度和受教育的水平,相对来讲还是低的。当他从事高附加价值和高技术属性的生产劳动时,会面临各种危机和挑战。

  其实这也是我们整个水产行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当然也是机会。

  二、中国水产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服务体系的问题。

  每年都会有像药残问题和类似活鱼下架的新闻报道出来,这些问题是跟行业特点有关系的,归根结底上是水产行业服务体系的问题。一方面,我们水产养殖户受教育程度低,但因行业有高附加值,他们的积极性高。另一方面水产养殖又很分散,渔用物质生产企业的产品往往是通过层层代理方式到达各地养殖户,这中间会有很多业务员。

  我们看到整个水产行业服务体系存在一个问题:缺少了一个专业的技术服务平台。

  政府有一部分技术服务职能,如水产技术推广站。大中院校等研究所也有部分技术服务职能。但应该来说技术服务大部分是靠企业完成的。执法部门知识的更新程度慢,对政策变化的了解也不是很及时,主要原因是分为两个部门来管,跨部门跨专业的。大中院校的服务人员有限,企业又是销售导向的。

  另外,水产是个行业而不是一个专业。这个行业需要非常多的专业知识,任何一个企业、研究所、专家、教授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地解决所有问题。今天很多水产技术服务人员,因为长期在一线工作,什么都懂,但是缺乏机会在一个问题上深入的学习和了解。

  水产需要遗传、营养、病理、药理、管理,现在还有互联网知识等等这么多专业知识,但这些知识在水产院校中很难全面教授和培养出全才。

  第二个问题,就是水产行业活鱼生产与销售。

  养殖户生产出来的活鱼,经过鱼贩子等环节,由于我们有消费活鱼的习惯,大部分水产品没有流向加工厂,而是到了活鱼批发市场,最后才到消费者。

  这样长的链条产生了一个巨大问题:优质产品卖不到优质的价格。

  鱼只要到了批发市场,就没有差异化了,也没有办法追溯到源头。再比如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用了什么苗,投入了什么饲料,频率是多少,又用了什么药品,多大剂量,这些是可追溯的源头、差异化表现,都应该被记录的,但大多数水产养殖户没有条件这样做,也没有动力这么做。

  这个问题长期存在,很多水产同行也都在努力解决。但效果的确都不太好,没有解决好的原因有:体量太大了,品种太多了,各地消费习惯不一样,参与者也都是小商小贩等等。

  在水产养殖当中还有第三个*的问题:赊销。

  水产行业链条中很多环节都存在赊销的问题。比如在养殖的环节,赊销就是养殖户赊来渔用物资从事养殖生产。而赊销的存在只能靠金融来解决。想获得金融支持,是必须要有征信和信用记录的。但现在养殖户是有信用,而没有信用记录。这是整个行业都要重视的问题:如何在互联网时代,积累自己的信用获得金融支持。而不只是靠赊销来解决资金的问题。

  对上面水产的三个问题,我自己有很多的思考。

  比如水产技术服务体系的问题,我去国外,看了他们的教育,看了可汗学院。我们把水产专业的知识,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可以标准化、模块化的知识,比如:鱼苗繁育、水生动物营养、鱼的病理病害等知识。这部分可以用互联网来教授和传播。以前大学老师讲课非常好,但是也仅限于在现场课堂的人,才能听到他的课。

  现在则可以通过互联网工具,通过在线直播课堂,一次课堂直播可以让几千人同时听到、看到。而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新媒体形式形成的二次传播,能够让上百万人反复观看学习。

  另外一部分知识叫现场指导。现场指导的知识在水产行业是不可缺少的。水产是开放式养殖,不标准、周期长,再加上养殖的区域差异、品种差异,使得没人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理论学习加上实践指导是必须的。那到底该由谁去指导会比较好?

  有很多企业自己在做这件事。但企业首先面临的就是人才的培养。把一个具备理论知识的人培养成能够做现场指导的人,需要花很长时间,成本比较高,效率也非常低。而且企业的业务员,如果做跑塘技术指导服务,效率非常低,服务的范围也较小,学习知识的来源也成问题。

  个人认为现场指导的工作,应该由在各地有服务能力、具备学习能力的经销商来承担。这些经销商熟悉当地水产养殖情况和风土人情,加上爱学习,只要有获得技术和知识的来源,比如从水产杂志和互联网渠道,他是最有效率,也是最应该承担技术指导服务职能的人。

  水产的技术支撑体系就应该改变成:用互联网提供标准化教育,再辅助各地具备服务能力的经销商做现场指导。这样才能够满足中国不同区域、多达几百个品种、不同的服务的需求。

  在解决水产品销售的问题上,互联网起到很大的作用。互联网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今天通过互联网工具可以做到,让互联网用户可以按照鱼的品种查看买卖信息,按照地区查看买卖信息,甚至可以按照靠谱指数反映的信用等级来查看买卖信息,通过互联网实名认证也可以解决信息的真实性问题,避免出了问题找不到人发生。在实名认证中,个人认证需要上传个人身份证,鱼苗厂的资格证。企业认证需要上传营业执照,苗种生产许可证,水产养殖许可证、检验检疫资格证,若是有机、无公害、绿色认证也需要上传相关证书来进行审核。这样就有效杜绝了虚假信息。

  还可以通过实时发布和搜索的功能让信息的传播更加的有效率,在鱼的品质,如何做得有差异化上,比如养殖记录、可追溯,这些互联网也可以去解决。

  当我们能把不同养殖模式的鱼、不同品质的鱼,把他们跟市场的价格挂钩,让好的品质的鱼卖出好的价格,水产行业就真的能够“健康”了。

  而在获得金融支持方面,有了互联网后,现在可以通过互联网工具上积累的数据对养殖户进行可量化的评估。

  当然,这些是我们正在做的,通过互联网工具和金融工具,解决服务体系、水产品销售和金融支持等方面的努力,水产行业的这些问题,都会随着新的物联网、互联网新技术,发生深刻的变革。

  三、中国水产的趋势

  第一个是池塘内循环水系统,美国大豆协会推广的叫IPA的养殖模式。

  内循环系统的原理并不难理解:用物理的方式来把静止的水变成流动的水,把原来在池塘里面全面养殖的鱼类,集中到有吸污、排污装置的面积为110平方米、高2.5米水深的水体里面养殖。这样养殖模式,一是大大提高了产量。现在这种养殖模式的产量最高数据是一百一十个平方米可以做到八万斤鱼。二是这样的方式更加环保,鱼的品质也大有不同。

  现在内循环水系统在各省发展都很快,每年都会有大幅度增加。这在未来发展会更快,一是由于内循环水系统的知识普及、线上线下的普及和经验积累更趋于成熟,二是专业化的整体分工的服务出现,三是整体化大量采购的出现,让内循环的成本进一步降低。

  第二个是物联网和智能化技术发展会更加迅猛。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做到,把水里的检测探头,通过互联网通讯协议,连接到终端手机上,对水体24小时实时监测溶氧和温度等数据进行分析,提前知道水体的情况。

  其次,随着5G通讯标准发展与应用,会有更多的水产机械设备能够接入物联网,水产养殖也会更加智能化。接入物联网数量也由几台、十几台,增加到成百上千台。监测探头的监测指标也不仅仅是溶氧和温度等等,范围会会扩大到氨氮、pH等等,检测也更加精确,数据上传的速度也更加快。

  水产物联网的发展,让设备与设备之间、设备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有效和便捷,而智能化的本质就是交流,机器和机器的交流、机器和人的交流。而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发展,可以实现让未来有一天机器自己决定怎样养鱼。物联网发展是水产的大趋势,也是不可阻挡的。随着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这些能够提高效率,能够减少劳动力成本,设备、技术,将会得到极大发展。

  第三个在渔用机械设备上面。

  中国工业化发展速度,这二十年非常快,但在水产上渔用机械的更新是相对非常滞后的。比如1000多万台的老式增氧机,有20年都没有更换过,这些增氧设备耗电量高、故障率高,更重要的是都没有与互联网连接。现在随着节能环保和各种工业新技术应用到水产上面。

  比如新出现的智能投料设备。采用了溶解氧传感器,可以根据溶解氧控制饲料的投喂速度,减少饲料的浪费。也可以同物理设备数据互通,实现万物互联。还采用变频技术,通过变频增加投喂面积。

  未来会有更多这样新型的渔用机械出现,这也将是也是大趋势。

  总结下来,中国的水产特点是非常明显的,在整个全世界绝无仅有。这给我们水产人很多的机遇。加上现在国内侧供给改革,中产阶级消费升级,水产品在餐桌也有上升级的机会。为了能更好的抓住这些机遇,我们水产人更应该通过不断地采用新的养殖模式来提高养殖的效率来养好鱼,更多的采用物联网的、智能的新型渔用机械来降低养殖成本与风险,通过互联网工具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卖好鱼,让高品质的鱼有好品牌能卖出更高的价格。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水产人应该努力的方向。

畜牧家禽网编辑:agronetxzy

首页 收藏 打印 字体 [ ]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