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来源:每日甘肃网 阅读数:
金秋时节,从靖远县永新乡九队村,沿山间小路爬上至高点——雪山寺,放眼望去,山下的缓坡上、梯田里到处一片郁郁葱葱,当地农户种植的中药材花开遍野,与黄土色的山山岔岔、沟沟峁峁形成鲜明的对比。
永新乡地处靖远哈思山脚下,曾是偏远封闭、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境内山大沟深,十年九旱。“以前,山里一年刮一场风,一刮就是一整年,风起时黄沙漫天。”回忆起以前的生活环境,永新乡永新村退休职工同相庆记忆犹新。
同相庆退休前在县医药公司工作了40年,研究中草药数十年。偶然间,他发现当地甘草、党参、柴胡等野生中药材比较多,经统计有20多种,而当时甘草、柴胡等非常紧缺,一个药材经营站覆盖乡镇十多万人,才能分配到1公斤。
“山里自然有野生的中药材,繁育种植就没有问题。”同相庆自信地说。为了改变当地缺医少药的状况,退休后的同相庆带领两个儿子、儿媳和孙子一家三代人,开始探索野生中草药的繁育种植。
“当年,我们就试种成功了,药材苗长势非常好。这使我们的信心大增,便萌生了进一步扩大规模的想法,希望让更多的群众受益。”同相庆的小儿子同晓军乐滋滋地说。
2011年,同晓军注册成立了靖远雪山中药材种植销售专业合作社,流转周边荒山荒坡600多亩,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当地农民大规模繁育种植中药材。
截至目前,合作社已流转土地1万余亩,发展入社社员300多户,辐射带动永新、兴隆、双龙、石门等周边10个乡镇近2000户农户种植中药材3万余亩,年产值1800多万元。
永新乡九队村贫困户马步文就是种植中药材的受益者。他说:“2012年,我加入了合作社,一口气种了50亩黄芪,隔年纯收入近10万元哩。”如今,马步文建起了10间宽敞亮堂的砖瓦房。“通过大量种植中药材,山绿了,风小了,人富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马步文说。
同晓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旱地种植小麦等粮食作物,亩产收入仅几十元,现在种植1亩中药材收入可达四五千元,投入产出比增加了50倍。”
九队村村民韦性耀也尝到了种植中药材的甜头。他说:“我种了50多亩药材,预计今年能收入8至9万元。同时,我还在合作社基地打工,每年能收入2万多元。”
同相庆一家三代人带领当地群众发展种植中药材,有效解决了当地广种薄收、土地撂荒、品种单一、收入低下等问题,不仅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绿化了荒山荒坡,还大大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公司生产线正在建设中,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当地野生资源丰富、药种纯度高、荒山面积大等特点和优势,带动更多的老百姓种植中药材,让更多的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同晓军说,这是我们的愿望,也是大家的共同愿望。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