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来源:农民日报 阅读数:
近日在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茶实验室)采访时,不时听到专家们把“基础研究”挂在嘴边。
“基础研究往往很难在短期内见效益,但却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加强相关基础研究,有助于茶产业的振兴。”茶实验室夏涛教授表示。
前不久,该实验室历经十年攻坚,成功破解中国种茶树全基因组信息。茶实验室主任宛晓春教授表示,有了这些“密码”,才能逐步揭开茶叶的谜团。“这项基础性的工作,即使花再长时间、再多精力也值得。”
正是因为成功破解了茶树基因组信息,才发现了茶的进化历史,弄清了茶的起源。更为重要的是,因为茶叶的品质、香味、口感取决于茶树基因组信息及其表达,这将极大促进茶叶风味调控、分子育种、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健康功能研究。
茶实验室张正竹教授深知我国茶产业发展的问题,比如,我国茶树种植管理粗放、单产低,平均亩产仅为印度、斯里兰卡、日本等产茶大国的一半左右;出口产品以低档原茶为主,出口价格低;质量安全存在隐患……“这些看似是产业发展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基础研究较为薄弱。”
我国传统绿茶产区以生产春季名优茶为主,大部分夏秋茶鲜叶由于原料较粗老而被弃采,但夏秋茶却是制作黄大茶的原料。茶实验室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与绿茶、红茶相比,黄大茶具有显著的降血糖功效。此项研究成果一经发布,黄大茶从“无人问津”变成了“炙手可热”,价格翻了数倍。“这是基础研究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张正竹说。
酯型儿茶素是导致茶叶味苦的主要原因,但合成机制长期困扰着学界。茶实验室经过攻关研究,首次发现酯型儿茶素合成的关键酶,证实了儿茶素合成途径的存在。由此可通过调节基因表达和酶活性,影响酯型儿茶素的合成量,从而对茶叶苦涩味进行调控。
茶实验室的研究重点围绕茶叶基础领域的重大问题展开,这也成为实验室研究的四个重点方向,包括茶树生理生态与种质创新、茶树次生代谢与品质化学、茶的健康功能及作用机制、茶叶质量安全与加工利用。“这和当前国际茶叶研究的趋势高度吻合。”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韦朝领教授说。
“要让中国茶香飘世界,必须具有国际视野,用世界眼光来观察我国茶产业发展。”夏涛说,茶实验室先后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组建了联合研究中心,与新泽西州立大学、马歇尔大学组建了国际联合实验室。“与国外开展联合研究,有助于我们采用国际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来认识茶、发展茶。”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