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来源:中国渔业报 阅读数:
鲫鱼肉嫩味鲜,是我国重要的食用鱼类之一。异育银鲫新品种“中科5号”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团队培育,在高产、抗病能力及食用方面有优势。
据中科院水生所副所长殷战介绍,研究所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利用其他鱼类的异源精子刺激银鲫卵子雌核生殖以及银鲫独特的多重生殖方式,连续培育出异育银鲫、高体型异育银鲫和异育银鲫“中科3号”等优良品种,并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联合培育出“长丰鲫”。“‘中科3号’是目前鲫鱼养殖中最主要的养殖品种,占鲫鱼主养区的70%左右,年增产值可超十多亿元。”殷战说,“1983年全国鲫鱼产量只有4.8万吨,2008年全国鲫鱼总产量是195万吨,自2009年推广‘中科3号’5年来,全国鲫鱼产量持续增长,2016年超过300万吨。”
桂建芳院士告诉笔者,相比“中科3号”,异育银鲫“中科5号”具有两个明显的优势。首先,它能够在低蛋白的饵料系数下,即投喂低蛋白(27%)、低鱼粉(5%)含量饲料时一龄鱼的生长速度平均比“中科3号”提高18%;而“中科3号”则需要在31%~32%的蛋白饵料系数下才能生长较好。异育银鲫“中科5号”的第二个优势是抗病能力较强,与“中科3号”相比,感染鲫疱疹病毒时存活率平均提高12%;养殖过程中对体表粘孢子虫病有一定的抗性,成活率平均提高20%。此外,“中科5号”6月龄和18月龄时肌间骨总数分别减少9.47%和4.45%,在有利于食用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因此,养殖“中科5号”无疑会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同时也能减缓对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压力。
2014—2017年,异育银鲫“中科5号”在湖北黄石、江苏南京等地开展生产性对比实验和中间试验。“养殖结果表明,无论是较本地的异育银鲫品种还是异育银鲫‘中科3号’,一龄异育银鲫‘中科5号’生长优势明显,生长快20%以上;因不感染孢子虫而表现出更高的成活率,成活率高20%以上,增产效果明显,另外还具有易垂钓特点,是非常适宜全国范围内推广养殖的鲫鱼新品种。”桂建芳院士表示,目前,中科院水生所与广东海大集团、黄石市富尔水产苗种有限责任公司等合作,大规模生产异育银鲫“中科5号”鱼苗,争取在未来3年推广应用区域覆盖我国鲫鱼所有养殖区域,实现目前养殖鲫鱼品种的更新。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