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畜牧家禽网 [ 请登录 ] [ 免费注册 ]
首页 | 郑重申明 | VIP服务 | 加入收藏 | 网址导航 | 农业网

畜牧家禽网首页 > 技术中心>  休闲农业 >  云南普洱让美丽乡村更有“里子”(图)

云南普洱让美丽乡村更有“里子”(图)

畜牧家禽网  来源:普洱日报 阅读数:

  每逢节假日或周末,澜云南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的拉祜族村民们,都会向前来参观、游玩的游客们奉上一出原汁原味的拉祜风情歌舞,让远道而来的客人感受到“快乐拉祜”的热情与欢快。而在普洱市,像老达保村民小组这样具有民族风情,散发出泥土芳香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乡村的业余文化生活。

  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普洱市着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让村民在美丽乡村里幸福生活。

  从“经济惠农”转向“文化惠农”

  构建文化公共服务网络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求知、求乐、求美、求健康、求和谐,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十分强烈。为此,我市着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努力为群众谋求更多的文化权益,让广大乡村享受到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成果。

  从经济惠农逐渐转向文化惠农,把乡村文化建设纳入民生工程,将文化事业发展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将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并把文化公共设施建设的着力点向乡村倾斜,文化服务向村民倾斜。迄今,全市105个乡(镇)都建起了多功能的综合文化站,其中有49个文化站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文化站标准;组建农村小文艺演出队2331支,建成小广场1905个,大喇叭1888套;建设农家书屋1059个,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2017年完成96个示范点工程建设,设置了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棋牌室、多功能厅、文化活动广场,面向群众免费开放。

  搭建平台,开展了形式多样、健康有益,格调清新又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以民间节日为载体,连续多年成功举办了澜沧葫芦节、西盟木鼓节、孟连神鱼节、江城丢包节、景谷采花泼水节等民族风情节庆活动。同时,引导村民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和农闲、节日集会等,在乡(镇)、村小学开展读书活动,并与相关单位联合共同开展声乐、舞蹈、民族健身操等文艺辅导、广场文体娱乐活动,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科普、卫生、禁毒、防艾、防火、抗旱、法治宣传等知识讲座,初步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文化网络,既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又传承了民族文化。

  从“送文化”转向“种文化”

  群众自办文化生机无限

  如今,依托宣传、文化部门组织文艺团体到乡村巡演,送文化到基层在普洱市已成为常态,深受群众的普遍欢迎。但送文化是季节性的,也是单向性和暂时性的,并不能天天送,也不能保证村村寨寨都能送到。那么要怎样才能把“送文化”逐步转向“种文化”,把文化的种子植入乡村泥土,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真正让广大乡村群众成为文化的主角呢?

  为此,我市坚持自愿下移、重心下移、服务下移,把引导村民自办文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通过挖掘培育民族文化传承人、鼓励引导传承人带徒授艺、集中培训、交流学习等方式,为广大乡村地区培养文化人才队伍。同时,多措并举,鼓励并吸引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激发广大乡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建设,鼓励乡村创作,发掘和培育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乡土文化,群众自办文化十分活跃。

  景东彝族自治县安定镇青云村在村委会设置“彝家刺绣展示室”,将村内优秀彝族刺绣作品进行集中展示,省级彝族传统手工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李海仙免费向大家教授彝族刺绣技法。如今这个有着139户559人的彝族山寨,大部分妇女都能熟练掌握传统彝族绣法,部分彝家妇女在掌握了刺绣技艺后实现了脱贫出列。

  景东花山镇在中小学开展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组织本地“非遗”传承人把“非遗”技艺带进了课堂,让校园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基地,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文化的种子。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的李石开,创办了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吸收接纳200余名村民进入演艺公司当演员。5年来,演艺公司就地演出470多场,外出商演160多场,综合收入达到652万元。

  在普洱,像老达保村民小组这样的村民自办文艺演出队、歌舞队等民间文艺组织还有很多,他们活跃在山寨院落、田间地头,经常性地开展自娱自乐文化活动,让村民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建设者、传播者。

  与此同时,普洱通过办好道德讲堂,订立村规民约,建设乡村文化墙和开展一系列创评活动,让文明乡风如春潮汹涌。

  普洱市村民自办文化迅速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欣欣向荣,形成了政府、集体、个人共同办文化,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多元文化发展格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更加丰富和多彩。

  从“扶起来”到“火起来”

  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普洱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彝族的刺绣、跳菜,佤族的木鼓舞、甩发舞,傣族的孔雀舞、象脚鼓舞、古法造纸术,拉祜族的芦笙舞,哈尼族的棕扇舞、织染艺术等民族民间文化,犹如一颗颗珍珠散落在普洱乡村,这是普洱市深入实施民族文化珍珠链工程,打造特色民族文化品牌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

  努力传承和创新、挖掘和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开发特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反映时代风貌,在社会上叫得响、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特色品牌成为普洱走进乡村文化振兴新时代的必然选择。目前,普洱正花大力气培植地方特色民族文化,把珍贵稀有的民族民间文化“扶”起来,让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族民间文化“火”起来。

  通过广泛实施“乡村文化能人支持计划”,我市目前共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11人,其中*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6名,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2名,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30名;各级非遗保护名录600项。通过引进和培育文化人才,多项作品在*、省级比赛中取得奖项。

  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在各级传承人的带动下,普洱民族民间文化不但在广阔的乡村遍地开花,而且档次、品味越来越高,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已成为普洱特色文化的*亮点。

  从“静态文化”到“文化旅游+”

  带动乡村群众增收致富

  “我们老达保先后成立了‘雅厄’艺术团表演队、‘达保五兄弟’组合、‘达保姐妹’组合等,多次登上了国家大剧院和中央电视台知名栏目,都有很好的表现,参加的省、市、县大型文艺活动就更多了。”一提到老达保的辉煌业绩,李石开就特别高兴和自豪。他告诉记者:“2013年,我们在政府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成立了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这是普洱市第一家由农民自发、自创的演艺有限公司。仅2016、2017两年演出收入就有158万元,给群众的分红达到了73万元。”

  过去的老达保,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贫困村寨,2006年以前,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培植缓慢,群众增收困难,整个村民小组的总收入只有147.5万元,人均纯收入仅有1715元。

  近几年来,在党委政府支持下,老达保村民小组立足实际,以特色民居保护和改造为重点,以文化产业培育为龙头,以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为主线,探索出了一条文化扶贫的新路子,整合了茅草房改造、特色村寨等项目资金实施传统民居提升改造工程……

  “节假日期间,从全国各地慕名前来我们老达保的游客络绎不绝,‘快乐拉祜’演出,大大丰富了我们老达保寨子作为文化旅游休闲胜地的附加值。”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老达保的表演不仅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还带动了民族特色产品销售和文化产业发展。

  大芦山特殊的地形和气候形成了奇幻无边的漫漫云海,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奇峰异石和仙境般迷人的风光。近年来,思茅区云仙乡充分利用大芦山青菜节的影响力,深度挖掘和整理民俗文化,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开发与集镇、文化、产业、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推动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养生、体验等复合型旅游转变。随着村民住房、旅游标识牌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部分自驾游客、摄影爱好者纷纷深入大芦山,饱览云海美景、品尝生态青菜、体验农家生活。与此同时,一些村民也主动参与到旅游服务中来,开农家乐、办民宿、销售农副产品,他们从乡村文化旅游中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

  “我家总共有6个房间,青菜节期间单出租房间就有近千元的收入,平时房间也不会闲着,来大芦山拍云海的摄影家也喜欢到我家住,有的一住就是半个月。除此之外,家里还套种了10多亩青菜,来家里住宿的游客离开时都会买一些带走,青菜不愁销路。”谈到家里因为青菜节带来的新收入,芦山村黄草坝村民小组村民苏廷忠就高兴得不得了。

  如今,像老达保、芦山村这样的新农村在普洱不少,那里成为城里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那里不仅有清新的空气、秀美的风光,还有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更有乡村文化振兴带来的满满幸福感。

畜牧家禽网编辑:agronetzgy

首页 收藏 打印 字体 [ ]

转发到: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