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畜牧家禽网 [ 请登录 ] [ 免费注册 ]
首页 | 郑重申明 | VIP服务 | 加入收藏 | 网址导航 | 农业网

畜牧家禽网首页 > 技术中心>  休闲农业 >  红色热土绿意兴

红色热土绿意兴

畜牧家禽网  来源:农民日报 阅读数:

  “沂蒙山上好风光,高粱红来豆花香”,一曲《沂蒙山小调》传唱了60余年,也令无数人对蒙山沂水心驰神往。

  山东省临沂市就坐落在沂蒙山区腹地。近年来,临沂依托丰富的自然生态、乡村民俗、历史文化等资源,加快构建乡村旅游产业体系,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发展之路。近日,记者跟随“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央媒体联合采访团来到临沂,走村串户,探访当地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的生动实践。

  一面党旗的引领

  沂蒙是革命老区,峥嵘岁月里孕育的沂蒙精神“红”遍全国。一方文化影响一方人,在沂蒙精神的引领下,临沂创新“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教育模式,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党性教育结合起来,以红带绿,带动发展乡村旅游。

  费县大田庄乡就是这么一个整村连片创建“三同”教育基地的乡镇。为给党员干部搭建一个开展群众路线的教育平台,从2013年起,费县在大田庄乡周家庄村、五圣堂村重点打造“三同”教育培训基地。不仅修复了抗大一分校驻地旧址,还建成英雄王杰纪念馆、民俗文化馆等,并对村庄环境进行整治提升。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基地高标准打造了78家“三同”教育示范户,可同时接待260多名学员入住。

  来到五圣堂村王兆斌家,只见蜿蜒的葡萄藤攀爬覆盖了整个天井,一串串的葡萄垂挂在绿意葱茏的枝叶间。住在家里的学员和王兆斌一家人围坐在桌旁,边包饺子边唠嗑。傍晚时分,溽暑难消,热情的王兆斌又架起梯子,剪下一篮葡萄,交给学员们洗净后一起分吃、乘凉。

  “学员来到我家,我就跟招待自家亲戚一样,没什么隔阂。”王兆斌说,来村里参加党性教育的学员都要走一遍村子、学一门技术、流一身汗水,和当地人一起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待的时间长了,王兆斌还和一些学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三同”教育的开展,不仅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也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2017年,王兆斌一家就攒下了20余万元,五圣堂村也实现了整村脱贫。据了解,截至目前,大田庄乡“三同”教育基地已接待中央、省、市、县各级各类干部培训班500余批次两万多人。

  一张煎饼的机遇

  2014年4月,《舌尖上的中国Ⅱ》播出第一集《脚步》,将“山东煎饼”的制作过程搬上了荧屏,而拍摄地——临沂市蒙阴县垛庄镇椿树沟村,也随之名声大噪。

  “纪录片播出第二天上午就有临沂市民来到村里,说要尝一口刚烙出来的杂粮煎饼。”垛庄镇党委宣传委员公丕翠说。彼时的椿树沟村,只有16户54口人。重重高山阻断了村子与外界的联系,栽几片板栗园、种几亩薄田、养几只山羊,是村民们世代延续着的生活方式。

  殊不知,就是这样的原生态最让慕名而来的游客倾心。但一夜成名,让这个“被遗忘”的深山小村有点儿措手不及。“我们都知道,这个村子肯定不会和以前一样了,这种机遇可遇而不可求。”公丕翠说,当年,蒙阴县即决定投资9800万元,以“原貌、原址、原生态”为标准,对包括周围21个村庄在内的椿树沟片区进行基础设施改造,让旅游大巴开到了村民家门口。

  而纪录片中的主人公刘宗安、姚方英夫妇经历了一开始的不知所措后,在亲朋好友的鼓励下,开起了农家乐。一户带一户,村里人也纷纷仿效,陆续开办起规模或大或小的农家乐、民宿,并成立了椿树沟乡村旅游合作社,对16家农家乐进行统一管理。“去年,我家的民宿收入40万元左右,比起以前可是翻了几十倍了!”提起现在的好日子,合作社理事长刘英启高兴不已。

  昔日山门紧闭、土路弯弯的小山村,如今蜕变为生态优美、文明和谐的富裕村,椿树沟村正是在捕捉发展机遇的基础上顺势而为、主动转型,探索出了一条“农业+文化+旅游”的乡村振兴路径。2017年,椿树沟村人均纯收入1.29万元,村集体收入达30万元。

  一个古村的重生

  泉水叮咚穿村而过,竹林深深雾气弥漫,绿荫掩映茅舍柴扉……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是无法相信,在我国北方竟然有这样一处桃花源式的小村落。

  泉依山出、竹因泉生,造就了沂南县铜井镇竹泉村。千百年来,村民绕泉而居、砌石为房,户户有翠竹萦绕、家家有清泉绕流,世代以农耕为业。虽然独有北方竹乡泉韵,但因居住分散、道路排水不畅,村民生活极为不便,直到2007年还是一个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的穷村子。

  如何顺应村民期待、彻底改变竹泉村的落后面貌?当地政府自2007年起着手规划,计划以“沂蒙竹乡、泉上古村”为特色打造古村落旅游景区。但要建设景区,就不得不实施整体搬迁。为了争取村民的支持,当地采取先安置后建设的办法,以一对一置换的方式为村民在邻近景区的新村新建房屋。这样一来,旧村古朴原始的整体面貌得以保留,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随着村民搬迁和景区建设的完成,旧村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游客量逐年递增,2010年更是升级为4A级*旅游景区。据铜井镇镇长贺洪雨介绍,2017年景区接待游客130多万人次,收入达8000余万元。

  漫步在竹泉旧村,不时能看到仍有村民在自己的老房子中制作销售草帽、竹编器具、布艺品等传统手工艺品。贺洪雨告诉记者,景区为村民创造了200余个就业岗位,全村人均年收入超万元。

  一村变两村,就地城镇化,竹泉村将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成为临沂乡村旅游的一面旗帜。从“三同”基地五圣堂到深山小村椿树沟,再到北方竹乡竹泉村,在推进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临沂市始终坚持打“特色牌”,鼓励引导乡村旅游个性化、差异化发展,一批景区依托型、古村镇型、休闲农业园区型、乡村度假酒店型、规模化农家乐型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应运而生,涵盖观光、采摘、度假、娱乐、民俗等多种业态,构成了临沂乡村旅游的多彩板块。

  “人人都夸沂蒙好,如今有更多的人来说”。今年上半年,临沂市接待乡村旅游游客1425.6万人次,同比增长10%;实现乡村旅游消费123.2亿元,同比增长13%。“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起个好头至关重要。我们要通过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讲好老区绿色发展新故事,让老区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临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春仲表示。

畜牧家禽网编辑:agronetlh

首页 收藏 打印 字体 [ ]

转发到: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