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畜牧家禽网 [ 请登录 ] [ 免费注册 ]
首页 | 郑重申明 | VIP服务 | 加入收藏 | 网址导航 | 农业网

畜牧家禽网首页 > 技术中心>  农业博物馆 >  古代希腊农业与中国农业对比(图)

古代希腊农业与中国农业对比(图)

畜牧家禽网  来源:中国农业网 阅读数:

  【中国农业网Agronet农业博物馆西欧总体来说地理条件不如中国,西欧的地形极其破碎,本身陆地上没有大平原,而且各处都被高山阻隔,海岸线极长极曲折;而中华文明兴起的关键区域---中原地形很好,气候非常适宜农业,有利于古代中华人的生产;两地相比:中原地区宜农面积超大,而且气候良好,陆上交通便利,由于陆地伸展的余地大,古代中国基本上对海洋没有兴趣而古代希腊(包括罗马)平原小,而且气候不利,地形破碎,陆地海洋交错,所以海上交通发达。

  对比一下希腊和中国农业生产的产量问题

  一个地区能够生产出多少(主要指粮食和肉类)就决定着这个地区能供养多少人口,而人口规模则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实力,在那个人口即生产力的时代也就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外交策略。

  对于农业的生产与发展来讲,需要考虑的地理因素有四个:⑴、地形;⑵、气候;⑶、原有植被情况;⑷、土质与肥力。其中前两项是决定性因素。

  论到在气候条件上中国的优势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光凭气候条件,中原地区与古代希腊地区的农业就己经不在一等级上了(中原雨热同期,全年积温远高于西欧)。而从古至今中国与西欧的农业有着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就是,中原地区几乎是纯农业,而欧洲则是农业与畜牧业并存,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并种。要知道畜牧业所承载的人口远低于农业。

  中原地区的生产季可以达到两百五十多天,春秋时期开始大规模推广小麦之后则把冬天也有效地利用起来了,而西欧的生产季一年只有两百天,由于雨水平均分配(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种植作物时雨水数量显得不足,冬天种植小麦时雨水又显得过多。欧洲的地理气候因素大大限制了全欧的种植业发展,最终在欧洲形成的是种植业与畜牧业并存的农业格局;在地中海上的几个半岛区,地中海气候使得各个半岛上的平原谷地一年只能种一次粮食作物,而冬季则只能种植葡萄橄榄之类的经济作物,并用葡萄酒橄榄油去北非或西亚地区换取粮食。 至于第⑶个和第⑷个农业地理因素(原有植被情况和土质肥力),中原依旧比欧南欧优越的多。中原地区在远古时候植被中草原占近一半,而且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土质属于疏松而肥沃土质,与西欧南欧完全不同,西欧与南欧的土质都属于高度粘土质。这对于远古华夏人来讲,中原地区的土质只要用原始石器和木棒就可以开垦种地了,而欧洲人要大规模进行土地开垦非等到青铜器出现不可。从土壤的肥力来看,中原土壤的肥力也高于欧洲,再加上中国人较早采用了施肥技术,所以中国古代很早就实行了连种制和复种制,而欧洲直到近代还一直在采用休闲制。

  董恺忱在《从世界看我国传统农业的历史成就》一文中指出:一、中国是世界上栽培作物起源中心之一;二、中国框形犁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传统犁之一。它的特点是具有曲面壁和摆动性。西方近代犁吸收了中国犁的特点,成为近代农业革命的契机;三、我国是世界上有较高土地利用率的国家之一,和南欧中世纪长期实行休闲制不同,中国很早就实行连种制和复种制;四、在世界农业发展较早的国家中,我国是没有出现地力衰竭的几个仅有的国家之一,这主要得力于中国农民善于利用生产、生活上的废弃物给土地施肥;五、我国传统农业一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主要表现在精耕细作农艺和较高的单产上。

  我国传统农业土地利用率很高,土地生产率也是相当高的。据日本学者熊代幸雄对古代农业播种量与收获量比值的研究,西欧“在以小麦为主食的英格兰,这一比值在中世纪略少于4倍,到了近代则提高到6至11倍之间”。在六世纪前期的华北(《齐民要术》所反映的时代),粟的比率倍数为20—40倍。“与欧洲相比高出10倍左右”。学者宁可也指出:“如果从播种量看,欧洲中世纪农业的粗放程度就更惊人了。当时一般收获量最低是播种量的一倍半两倍、一般是三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六倍。至于我国,从云梦秦简的材料看,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到十几倍,而据《泛胜之书》、《齐民要术》记载则已达到几十倍至上百倍。”(当然这同欧洲人的主食小麦产量本来就不如中国人的主食水稻产量有关)直到近世,我国农业单位面积的产量仍居世界前列。如一些农业科学家曾利用《沈氏农书》和其它一些资料,估计明末清初嘉兴地区稻米产量最高为每公顷6700—8400公斤,而今天美国加州稻米产量仅为每公顷6500公斤。从总体上来估计,西欧中世纪收获量只有播种量的三四倍,而中国达到十几倍、几十倍。

  在土地利用方式上,欧洲国家为了利于农牧结合和恢复地力,实行休闲、轮作,其中包括放牧地的二圃制和三圃制;西欧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典型的三圃制,即将全部耕地划分为3个耕区,依次轮流种植冬小麦、春小麦和进行休闲。三圃制最初在德国南部、法国北部等一些属于王室和寺院所有的组织得较好的庄园内实行,后逐步推广;到11~13世纪,除原来的耕地外,还在新垦土地上推行,从而促使西欧一些国家的耕地面积得以成倍地、个别地方竟是3~4倍地增加。在这以前,即使农业较发达的英国,其耕地也不超过全部土地的二成;德国和法国北部在一成五以下;人口稠密的法国南部和西班牙也只达到二成至二成半之间。但在一些地力瘠薄的地方,如英格兰的西南部直到16世纪时也还是二圃制占优势;法国南特地方的农村,直到18世纪时仍是二圃制、三圃制并存。在中国则是在废除撂荒制以后走上了土地连种制的道路,实行精耕细作,种植业和畜牧业也进一步分离。

畜牧家禽网编辑:agronetyyn

首页 收藏 打印 字体 [ ]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