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来源:今日杜尔伯特 阅读数:
据《黑龙江省志》记载,黑龙江省水产局在1958年初筹资建设连环湖水产养殖场,选址在大庆市杜尔伯特县他拉红乡,也就是现在的连环湖镇他拉红村。同年,养殖场归属大庆市杜尔伯特县。
连环湖水产业发展究竟是怎样的状况?又是如何迎来了水产养殖的第一个“火红年代”?曾在水产战线工作48年的退休干部李继东,为我们回顾了养殖场从建场初期一网只打百十来斤,到创造第一个7万斤“红网”的艰辛历程。
在连环湖工作的近50年里,李继东分别在连环湖四个分场担任过场长等重要职务,可以说是连环湖渔场的“活字典”。
李继东回忆,渔场建设初期,主要在他拉红泡从事生产,10多名工人一起挖鱼池、建住房、种庄稼,基础设施建设好后,逐渐开始捕鱼。
“那个年代都是‘土方法’,在农村买个小铁船,开始打旋网、下挂子,有鲫鱼、鲤鱼、鲶鱼,都是野生鱼,那时打冬网,都是人拉,没有机械设备,这边十六七个人,那边十六七个人,两边拉,一网能打个一二百斤,技术欠缺,产量过低。”李继东说。
当时,受捕鱼技术、捕鱼工具等条件的制约,每网捕鱼百十来斤是很平常的事。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提出“促进水产业发展,扩大国营商业经营,加强对私改造”的号召,黑龙江省在沿江设有购销网点,再加上连环湖渔场对于捕鱼的设备和技术不断的完善,直到六十年代后,连环湖渔场的捕鱼产量逐渐提升。
“1966年那会就好多了,当时成立了八个队,第八个队一网打了7万多斤,那是整个场里*的一网,那网鱼打出来后,整个渔场的工人每人发了一件皮大衣,那个年代能穿上皮大衣,特神气。”每当说起这些,李继东依然能笑出声来。
没有规模就没有产量,没有产量就没有效益。就这样,一个个“红网”编织起了连环湖渔业发展的“火红年代”, 李继东和他的工友们凭着一股干劲儿和韧劲儿,把连环湖水产养殖场的渔业生产搞得有声有色。
说起这些往事,李继东仿佛回到了过去,回到了和工友们一起挨过累、流过汗,享受过喜悦的连环湖畔。走进新时代的我们或许不能理解他那份情感,但我们必须继承老一辈那种勇于创业和奉献的精神,在推进食品工业强县建设征程中实现新作为。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