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畜牧家禽网 [ 请登录 ] [ 免费注册 ]
首页 | 郑重申明 | VIP服务 | 加入收藏 | 网址导航 | 农业网

畜牧家禽网首页 > 技术中心>  行业动态 >  从“地皮白花花”到“树木满山头”——漳县武当乡文家门村生态建设掠影

从“地皮白花花”到“树木满山头”——漳县武当乡文家门村生态建设掠影

畜牧家禽网  来源:定西日报 阅读数:

  沿着文家门村的缓坡往上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山满沟的绿色,白杨树、柳树、杏树、松树……“啾啾”鸟鸣声不绝于耳,夏天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沉浸其中,不舍离开。

  66岁的景头花老人现在每天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便是站在自家的大门外,望着对面山头上的满目绿色,深吸几口弥漫着山野草香的湿润空气。过去,老人所在村子周围的山上,可不是这个样子的。

  “以前,村子周围的山头都白花花的,地皮都被铲草烧炕的人给翻过来了!干,到处都是干的,连空气都是干的!”景头花老人回忆道。

  文家门村地处漳县武当乡,这里的地理气候和定西大多数地方一样——干旱、少雨。群众盼雨又怕雨,植被稀疏的黄土地无法承接过多的雨水,导致当地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盖房缺木头、做饭缺柴火同样是困扰村民的一道难题。为了有房住有饭吃,村民便偷偷上山砍树、铲草皮,最终周围几座山头上的树越砍越少、草越铲越少,山越来越秃。

  严酷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度贫困,极度贫困又加剧了生态恶化。

  穷则思变。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文家门人开始尝试通过小面积种树、大面积修梯田来改善恶劣的生存环境。

  景头花老人告诉记者,那时候只要农活一闲,乡政府便会组织村民植树、修梯田。为了防止有些村民偷偷砍树,乡政府还安排了专门的护林员进行管护。

  老人一边指着对面浪坡屲和堡子山上的一片片深绿,一边动情地说:“那些松树、杏树,还有白杨树,就是我们那时候种下的。”

  1982年,国家启动“三西”扶贫开发计划,定西成为全国扶贫开发的肇始之地。面对巨大的生态欠账,文家门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开启了新一轮的生态环境治理。

  与上一次不同的是,村民们这次不再是小打小闹,而是选择大面积植树造林,当年29岁的景头花和村民们再一次启动了“改造山川计划”。

  1999年,国家进一步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漳县成为我省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县,吃了几辈子“生态亏”的文家门人当然不会放过这次机会。村民在当地政府的统一组织下,分步实施、有序推进,那些当年不适宜耕作的山坡地,全都种上了林草。

  就这样,经过几代人数十年的苦干、实干,昔日“白花花”的山头一点点、一片片、一座座披上了绿装。

  如今,站在文家门村的村口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处全被绿色掩盖。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好,以前罕见的野鸡、麻雀等,如今随处可见。

  在村口聊天的几位村民告诉记者,他们在地里种玉米时,野鸡就在不远处跑来跑去,人走过去根本不理,更别说怕人了。

  村民文三贵说,有一天清晨他被“叽叽喳喳”的麻雀声吵醒,隔着窗户找寻“噪音”,发现院子里的一棵树上竟然有三四十只麻雀,这种事在以前可是很少见的。

  提起野鸡、麻雀变多这件事,大家好像都有故事要讲。站在文三贵身旁的李天华接过话茬说:“有一次我开车去县城办事,两只野鸡突然蹿到路中间来,我打喇叭想惊走它们,但野鸡丝毫没有反应,我只能停下车,看着野鸡‘慢悠悠’‘散步式地踱到路的另一边去。”

  文家门村的生态环境经过几十年的治理,由曾经的“山头白花花”到如今的“树木满山头”,切切实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民们还告诉记者,这几年雨水明显比以前多了,气候也比以前湿润了。

  一棵树就是一台制氧机,一片绿就是一个蓄水池。渐次繁茂起来的林木和漫山遍野的蒿草,不仅治理了文家门村长久以来的水土流失,还有效改善了山区的生态小环境,同时也促成了多雨阴湿区域小气候的形成。

  山变绿了,生态变好了,过去庄稼不爱长的耕地产出也高了。但是,这几年,文家门人务农种庄稼的观念却也慢慢发生了变化。

  村民们说,如今年轻人都喜欢外出打工,种地的人少了,留下来的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守着“老三样”种地了。用今年53岁的种地老把式文三贵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现在才要开始学着种地哩。”

  村民们学着种的就是当前正在大力推广的花椒种植,这在村里可真是新鲜事。学着种花椒,这事源于文三贵的一次“走亲戚”。

  有一年春节,文三贵去邻近的武山县走亲戚,亲戚这几年通过花椒种植实现了脱贫致富,这让他很是羡慕。他想,漳县和武山的气候、土壤差不多,文家门也可以种植花椒脱贫致富啊!

  恰好就在当年,政府对文家门村的耕地进行了全面平整,山路也被加宽修平。温润小气候有了,土地平整了,这更加坚定了文三贵种花椒的想法。

  经过深思熟虑后,文三贵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村支部书记许小林。两人商量了一段时间后,一致认为花椒产业确实是一个脱贫致富的好办法。

  于是,文家门人在千辛万苦改变山川面貌之后,又一次开始了依托生态环境实现脱贫致富的大胆尝试。那一年春天,村支部书记许小林从陇南引进了优质大红袍花椒树苗,村里近一半的农户开始种植花椒。

  如今,文三贵家的十亩耕地七亩已经种上了花椒。在谈到未来时,大胆“吃螃蟹”的文三贵信心满满:“我打算一边养牛,一边务花椒,致富就靠它们了。”

  村民文小军家今年也种了五亩花椒树,打算明年再种二亩。他告诉记者,种花椒比种小麦省心多了,经济效益更比小麦好。“种花椒省时省力,腾出的时间还可以到兰州打打零工,挣点养家钱,好着呢好得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的小变化,带来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大变化。文家门人的大胆尝试,让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真正连接了起来。

  在和村民的交谈中,从他们信心满满的眼神中,记者真切感受到,文家门人已经彻底走出了生态恶化、地瘠人穷的困局。对于文家门人来说,花椒种植这个新兴产业,给村民带来的不仅是丰厚经济效益,更是一种背靠青山、阔步向前、绿色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畜牧家禽网编辑:agronetzhumengquan

首页 收藏 打印 字体 [ ]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