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畜牧家禽网 [ 请登录 ] [ 免费注册 ]
首页 | 郑重申明 | VIP服务 | 加入收藏 | 网址导航 | 农业网

畜牧家禽网首页 > 技术中心>  茶叶技术 >  茶园土壤管理技术

茶园土壤管理技术

畜牧家禽网  来源:第一茶叶网 阅读数:

    一块茶园从种植茶树起到实现丰产,先要经过培养树冠的幼龄时期。这个幼龄时期,一般长达四、五年,随着树龄增大,树冠和根系逐渐向行间扩展。在头几年,茶行之间空隙很大,阳光和雨水能直接作用到地面,易使土壤发生风化和侵蚀,杂草也易滋生。幼龄茶园土壤,由于种茶前的土地整理和深耕填土,使大量生土进入表土层中,这种生土土性"发僵",含有效养分少,需要尽快地加以熟化改良。随后茶树进入成龄期,茶行之间的空间逐渐变小,甚至封行郁闭,根系已在行间土壤中交错分布。这时每年要在茶树上采去很多新梢,需从土壤中吸取大量的水分和养分。同时,由于采茶作业频繁,表土易踏实板结,因此,对于这两个不同时期的茶园,土壤管理的任务应有所不同。幼龄茶园主要是如何快速熟化行间土壤,使生土变成活土,同时还要防止土壤侵蚀和消灭杂草,使茶树生长健壮,根系深扎,提早投产成园。成龄茶园主要是如何造成一个松软肥厚的耕作层,使活土进一步变成油土,提高供水水供肥能力,成为茶树高产稳产优质的基础。施肥和灌溉是茶园两项重要的土壤管理内容,有其完整的技术体系。 
    1、茶园耕作 
    茶园耕作是一项有悠久历史的茶园管理作业,不少茶园把它作为增产茶叶的措施来进行。据研究,耕作对于提高茶园土壤肥力的作用主要是:第一,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通透性。耕作使土壤变得疏松,孔隙率增大,特别是使大孔隙占有的比例增加。这种在孔隙既是容纳空气的场所,又是水分和空气进入土壤的通道。雨水(或灌溉水)落到地面,在重力的作用下,排挤大孔隙中的空气,渗入土壤下层而被保蓄起来,地表径流就大为减少。水分下渗完毕,鹇空气就重新充满于大孔隙中。这种良了的通气透水条件,加强了土壤与大气的气体交换,使土壤中的好气微生物活动旺盛,物质分解转化加快,有效养分的数量增多。茶树根系也由于物质分解转化加快,有效养分的数量增多。茶树根系也由于呼吸作用的加强而提高了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力。第二,熟化土壤,加厚耕作层。把表层较肥的土壤,连同其中的杂草,肥料、有机残落物翻入下层,供根系吸收利用。把下层生土翻到表层,经受日晒、雨淋和冻融的强烈风化作用,使"发僵"的土块解体酥散,并与熟土、有机物相混合,微生物得以繁衍其间,于是生土就被熟化活土,活土进一步演化成油土,一个松软肥厚的耕作层便建造起来。
    耕作对于增加茶园土壤有效养分是有作用的。群众说:"锄头底下三分水,锄头底下三分肥",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但是茶园土壤耕作也有其不利方面,这就是耕作会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会使坡地茶园的表层土壤结持力降低而易被大雨冲刷侵蚀;深耕会使土壤失水过多;深度较大的耕作会伤断茶树根系等等。因此,对茶园耕作的利弊必须有全面的认识,既不能因为土壤免耕法的兴起而否定耕作对提高茶园土壤肥力的积极作用,进而否定茶园耕作的必要性,也不能过于强调耕作对于土壤肥力和茶树根系生长的有利方面而忽视其不利方面。那种"锄头响,茶树长"的说法是言过其实,不正确的。对于茶园耕作的深度过深,次数过多,大量投放劳力而未能取得预期增产效果的做法,必须注意改变。
    我国茶区广大,各地土壤气候条件不同,茶园类型复杂,进行茶园耕作的深度、时期、次数、方法等也就很不一致但从其对于土壤和根系的影响来看,可以区分为浅耕和深耕两大类。
    (1)浅耕土壤 耕翻深度一般浅于12厘米。其主要作用在于疏松茶园表层土壤,同时兼除杂草。由于深度较浅,对茶树根系损伤不多。幼龄茶园行间比较空旷,土壤直接受到日晒雨淋,容易形成板结层。条栽密植成龄茶园,虽然树冠覆盖度大,使阳光雨水对土面的作用减弱,但却由于全年要进行多次采茶、施肥、治虫等作业,从而把行间中部的表层土壤人为踏压成很紧实的板结层。板结层的厚度虽不大(在行中央最板结的部位,厚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足以阻碍雨水和空气进入土壤,茶树根系和好气微生物的活动就会受到影响。采用浅耕的方法,可以把板结层破除,使土壤恢复疏松状态。当经过降雨或再次踏压之后,又会重新出现板结层,又要浅耕加以破除。这样的情况在茶园中是经常反复出现的。因此,在生产上,茶园浅耕于一年中就要多次进行。每季茶叶追肥之前,结合除草,进行一次浅耕,伏早开始时进行浅耕,还可以减少下层土壤水分上升蒸发,提高耐旱能力。
    浅耕应及时进行,且宜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以不误农时。人工用齿耙进行浅耕,工作质量很好,但劳动效率太低,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面积茶园的浅耕作业,这在一些大的茶场中,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早在六十年代,就开始用牛耕的办法对条栽茶园进行浅耕,提高了工效而质量较差。七十年代以来,不少单位对茶园耕作机械化进行试验研究,多数以手扶拖拉机作 

畜牧家禽网编辑:

首页 收藏 打印 字体 [ ]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