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来源:互联网 阅读数: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黄河鲤〔Cypinus (Cyp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 Temmincket Schlegel〕养殖的环境条件、亲鱼和鱼苗鱼种的质量要求、繁殖、鱼苗鱼种的培育、食用鱼饲养与管理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黄河鲤的养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订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⑴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⑵ GB/T 11777 鲢鱼鱼苗、鱼种质量标准
⑶ GB/T 11778 鳙鱼鱼苗、鱼种质量标准
⑷ GB/T 18407.4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⑸ NY 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⑹ NY 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⑺ SC/T 1008 池塘常规培育鱼苗、鱼种技术规范
⑻ SC/T 1013 粘性鱼卵脱粘孵化技术要求
⑼ SC/T 1015-1989 鲢鱼、鳙鱼亲鱼催产技术要求
⑽ SC/T 1016.1 中国池塘养鱼技术规范 东北地区食用鱼饲养技术
⑾ SC/T 1016.2 中国池塘养鱼技术规范 华北地区食用鱼饲养技术
⑿ SC/T 1016.3 中国池塘养鱼技术规范 西北地区食用鱼饲养技术
⒀ SC/T 1016.4 中国池塘养鱼技术规范 西南地区食用鱼饲养技术
⒁ SC/T 1016.5 中国池塘养鱼技术规范 长江下游地区食用鱼饲养技术
⒂ SC/T 1016.6 中国池塘养鱼技术规范 长江中上游地区食用鱼饲养技术
⒃ SC/T 1016.7 中国池塘养鱼技术规范 珠江三角洲地区食用鱼饲养技术
⒄ SC/T 1026 鲤鱼配合饲料
⒅ SC 1043 黄河鲤
3 环境条件
养殖用水符合GB 11607的规定。
产地环境符合GB/T 18407.4的规定。
养殖场地符合SC/T 1016.1~1016.7的要求。
4 亲鱼
4.1 来源
4.1.1 从黄河中捕获并经选育的黄河鲤亲鱼。
4.1.2 持有国家或省级发放的黄河鲤原(良)种生产许可证的原(良)种场生产的黄河鲤苗种,经专门培育成的亲鱼。
4.2 生物学特性
黄河鲤亲鱼的生物学特性应符合SC 1043的规定。
4.3 繁殖年龄和体重
亲鱼适宜繁殖年龄与允许繁殖最小体重见表1。
表1 亲鱼适宜繁殖年龄与允许繁殖最小体重
性别 |
适宜繁殖年龄(龄) |
允许繁殖最小体重(Kg) |
雌(♀)鱼 |
3~6 |
1.0 |
雄(♂)鱼 |
2~5 |
0.75 |
5 繁殖
5.1 产卵池清整、消毒
产卵池面积以1500m2左右为宜。黄河鲤亲鱼产卵前,应清除产卵池中的杂物,并进行消毒。常用方法有:
a) 干池清塘:
放干池水,清淤,曝晒3d~5d。在池角挖坑,用生石灰100g/m2~150g/m2,以少量水化成浆全池泼洒,之后耙一遍。隔日注水至1.0m~1.5m,7d后即可放鱼。
b) 带水清塘:
1)石灰清塘:
水深30cm,用生石灰300g/m2~500g/m2,在池边溶化成浆,均匀泼洒,10d后加水至1.0m~1.5m,即可放鱼。
2) 漂白粉清塘
水深30cm,用含有效氯30%的漂白粉20g/m2~40g/m2,加水溶解后,立即全池泼洒。10d后加水至1.0m~1.5m,即可放鱼。
5.2 亲鱼的放养
5.2.1 雌雄鉴别
性成熟的雌鱼腹部膨大而圆、较柔软,肛门突出或红肿;雄鱼腹部较小、较硬,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
5.2.2 性比
雌雄亲鱼的放养比例为1∶1~1.5。
5.2.3 放养时间
当池塘水温回升并稳定在16℃以上时。即可放养亲鱼。
5.2.4 放养密度
一般每667m2水面放养亲鱼不应超过350kg。
5.3 亲鱼饲养
5.3.1 巡塘
观察池水水色和透明度的变化,严防缺氧浮头;观察亲鱼的活动情况,及时清除池中杂物;每周注水1~2次,改良水质,以利亲鱼性腺发育。
5.3.2 投饲
投喂配合颗粒饲料或煮熟的黄豆;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5%。
5.4 自然繁殖
5.4.1 鱼巢设置
当水温稳定在18℃以上,发现亲鱼有追逐发情现象时,须在当日午夜前铺设好鱼巢。
5.4.2 鱼巢材料
鱼巢一般选用洁净的聚草、眼子草、金鱼藻等水草;也可选用经水煮或高锰酸钾等药物浸泡消毒后的棕片、网片等材料制成束状使用。
5.4.3 鱼巢设置方式和密度
鱼巢一般铺设成方阵形式。每千克雌鱼需鱼巢2~5束。
5.4.4 移巢
着卵后的鱼巢应及时移入孵化池中。
5.5 人工繁殖
5.5.1 催产亲鱼配组
催产亲鱼的雌雄配组比例为1∶1。
5.5.2 催产药物
催产药物种类有鲤脑垂体(PG)、鱼用促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鱼用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和地欧酮(DOM)。
5.5.3 催产剂量
5.5.3.1 雌亲鱼催产剂量可任选下列一种:
a) 每1kg雌鱼注射鲤脑垂体(PG)4mg~8mg;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800IU~1200IU;或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15μg~20µg。
b) 每1kg雌鱼注射鲤脑垂体(PG)2mg~3m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800IU~1200IU;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15µg~µg。
c) 每1kg雌鱼注射地欧酮(DOM)15mg~25m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15µg~20µg。
5.5.3.2 雄亲鱼催产剂量为雌亲鱼的一半。
5.5.3.3 注射液用0.7%的生理盐水配制,注射液用量为每千克鱼用0.5ml~1.0ml。
5.5.4 注射方法
用注射器从胸鳍基部后侧凹陷处倾斜45°注入鱼体内,针尖刺入体内1.0cm~1.5cm;或背鳍基部挑开鳞片作肌肉注射。注射次数分一次或两次注射;
a) 一次注射:将预备的剂量一次全部注入鱼体。
b) 两次注射:第一次注射总剂量的1/10~1/8,第二次注射余下的全部剂量。水温20℃~22℃时,两次注射的间隔时间为10h~12h。
5.5.5 效应时间
一次注射的效应时间一般为14h~16h。
两次注射的水温与效应时间的关系见表2
水温(℃) |
从第二针到亲鱼发情间隔时间(h) |
从第二针到亲鱼产卵的间隔时间(h) |
18~19 |
13~14 |
14~15 |
20~21 |
10~11 |
11~12 |
22~23 |
9~10 |
10~11 |
表2 水温与效应时间的关系
5.5.6 人工授精
人工授精按SC/T 1015-1989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5.6 孵化
5.6.1 脱粘孵化按SC/T 1013的规定执行。
5.6.2 亦可在鱼苗培育池进行静水自然孵化,原池培育鱼苗。若采取静水自然孵化,须提前15d~20d严格清塘,保持水质清新,水深1.0m左右。
6 鱼苗、鱼种
鱼苗、鱼种培育按SC/T 1008的规定执行。
7 鱼苗、鱼种的质量
7.1 鱼苗质量
7.1.1 外观
7.1.1.1 肉眼观察95%以上的鱼苗卵黄囊消失、鳔充气、能平游,且鱼体透明,色泽光亮,不呈黑色。
7.1.1.2 鱼苗集群游动,行动活泼,在容器中轻搅水体,90%以上的鱼苗有逆水游动能力。
7.1.2 可数与可量指标
7.1.2.1 可数指标:畸形率小于3%;伤病率小于1%。
7.1.2.2 可量指标:95%以上的鱼苗全长应达到6.5cm。
7.2 鱼种质量
7.2.1 外观
7.2.1.1 体形正常:鳍条、鳞被完整。
7.2.1.1 体表光滑有粘液,色泽正常,游动活泼。
7.2.2 可数与可量指标
7.2.2.1 可数指标:畸形率小于1%;伤病率小于1%(不带危害性大的传染病个体)。
7.2.2.2 可量指标:各种规格(全长)的鱼种重量应符合表3规定。
表3 黄河鲤鱼种全长与体重
全长 (cm) |
体重 (g) |
每千克重总尾数 (尾/kg) |
全长 (cm) |
体重 (g) |
每千克重总尾数 (尾/kg) |
全长 (cm) |
体重 (g) |
每千克重总尾数 (尾/kg) |
2.0 |
0.106 |
9434 |
8.0 |
9.2 |
109 |
14.0 |
48.3 |
20.7 |
2.5 |
0.226 |
4425 |
8.5 |
11.8 |
85 |
14.5 |
54.4 |
18.4 |
3.0 |
0.408 |
2451 |
9.0 |
13.1 |
76 |
15.0 |
63.2 |
15.8 |
3.5 |
0.809 |
1236 |
9.5 |
15.3 |
65 |
15.5 |
77.2 |
13.0 |
4.0 |
1.152 |
868 |
10.0 |
16.2 |
62 |
16.0 |
81.7 |
12.2 |
4.5 |
1.974 |
507 |
10.5 |
21.2 |
47.2 |
16.5 |
86.1 |
11.6 |
5.0 |
2.133 |
469 |
11.0 |
23.2 |
4301 |
17.0 |
91.8 |
10.9 |
5.5 |
2.9 |
345 |
11.5 |
26.1 |
38.3 |
17.5 |
98.6 |
10.1 |
6.0 |
3.5 |
286 |
12.0 |
29.5 |
33.9 |
18.0 |
105.8 |
9.5 |
6.5 |
5.1 |
196 |
12.5 |
34.4 |
29.1 |
18.5 |
115.2 |
8.7 |
7.0 |
5.8 |
172 |
13.0 |
39.9 |
26.4 |
19.0 |
123.7 |
8.1 |
7.5 |
7.7 |
130 |
13.5 |
41.7 |
24.0 |
19.5 |
133.3 |
7.5 |
7.2.3 检疫
不带有患出血病、肠炎病、赤皮病、烂鳃病、粘孢子虫病、鲤春病毒病及其它危害严重的传染性疫病、原生动物及单殖吸虫病病原的个体。
8 食用鱼饲养
8.1 鱼种放养
8.1.1 放养前的准备
鱼种放养前应作好池塘的维修、清整、消毒、注水和试水等工作,具体方法按SC/T 1008的规定执行。
8.1.2 鱼种的来源和质量要求
由符合第四章规定的亲鱼繁殖的后代,经培育而成的鱼种,其质量要求应符合第七章的规定。
8.1.3 放养类型
依据各地饲养习惯可采用投喂配合饲料的饲养方式或者施肥与投饲相结合的饲养方式。根据高、中、低产的饲养目标,可采用套养或主养两种类型。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华北、东北、西北地区)以投喂配合饲料主养黄河鲤较为普遍,放养模式见表4,其它养殖方式或类型按SC/T 1016.1~1016.3的规定执行。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西南、长江下游、长江中上游、珠江三角洲地区)养殖黄河鲤的放养类型和比例分别按SC/T 1016.4~1016.7的规定执行。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且市场对鲤鱼消费规格需求不一样,各地可因地而异适当调整放养数量。
表4 主养黄河鲤模式的鱼种投放规格与密度
模式 |
模式一:放养1冬龄鱼种 |
模式二:放养夏花鱼种 |
||
放养种类 |
投放规格(g) |
每667m2放养尾数 |
投放规格(g) |
每667m2放养尾数 |
黄河鲤 |
25~150 |
1000~1500 |
5.0~15 |
1000~1500 |
鲢鱼 |
50~100 |
250~400 |
0.2~1.0 |
2500~4000 |
鳙鱼 |
75~150 |
30~50 |
0.2~1.0 |
300~500 |
8.2 饲养管理
8.2.1 饲料
应使用配合颗粒饲料,使用的饲料应符合SC/T 1026和NY 5072的规定。
8.2.2 投喂
以投喂配合饲料主养黄河鲤时,投饲应采用驯化投饲方法。当水温达到12℃以上时,需要每天投饲;水温在12℃~22℃时,每天投喂1~2次;水温在23℃以上时,每天投喂2~4次。投饲量参见附表A,并根据天气、水色、鱼类活动及摄食情况酌情增减。
其它养殖类型的投饲及施肥原则按SC/T 1016.1~1016.7的规定执行。
8.2.3 水质调节
8.2.3.1 物理调节
常用的物理调节方法有:
a) 换、加水调节。在夏秋季,每月加水两次,每次加水量为池水的5%~20%。鱼池缺氧或水质过肥时可加大换水量。
b) 机械调节。在7月份~9月份高温季节,中午及黎明均需开动增氧机,晴天下午 2:00~3:00开机;雷暴雨天气,可适当延长夜间开机时间。
8.2.3.2 化学调节
当池水PH值在7以下时,可全池泼洒生石灰,每次用量为25g/m2~35g/m2,直至池水PH值为7.0~8.5。
8.2.3.3 生物调节
生物调节方法有:
a) 放养适量的鲢鱼、鳙鱼,控制藻类过量繁殖。鲢、鳙鱼种的质量应符合GB/T 11777、GB/T 11778的规定。
b) 当黄河鲤长至要求的出池规格时,即捕捞上市或分池饲养,以利水质稳定。
c) 使用光合细菌或其它调节水质的微生态制剂。
8.2.4 日常管理
8.2.4.1 巡塘
坚持早、晚巡塘,观察水色变化,有无浮头及病害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调水或开增氧机的时间。
8.2.4.2 防止浮头、泛池
按8.2.3的措施处理或泼洒增氧剂。
8.2.4.3 池塘清洁卫生
饲养期间,每月用生石灰全池泼洒一次,每次用量为25g/m2~35g/m2,以改善水质,保持池水清洁卫生。
8.3 病害防治
坚持以预防为主:鱼种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鱼种入池前应检疫、消毒;饲养过程中应注意环境的清洁、卫生;拉网操作要细心,避免鱼体受伤。
发现鱼病应及时检查确诊,对症下药。药物的使用应符合NY 5071的要求。
8.4 停饲期
为了保证黄河鲤的品质,便于长途运输,在成鱼上市前应有适当的停饲时间;水温在16℃以上时,应为7d以上;水温在16℃~25℃时,应为5d~3d以上;水温在25℃以上时,应为2d以上。
附录A
鲤鱼颗粒饲料投饵率表
表A 鲤鱼颗粒饲料投饵率表
体重(g) |
50~100 |
100~200 |
200~300 |
300~400 |
400~600 |
600~700 |
700~900 |
|
温 度 ℃
|
15 |
2.0 |
1.5 |
1.4 |
1.0 |
0.9 |
0.6 |
0.2 |
16 |
2.2 |
1.6 |
1.5 |
1.2 |
1.0 |
0.6 |
0.2 |
|
17 |
2.4 |
1.7 |
1.6 |
1.3 |
1.1 |
0.8 |
0.2 |
|
18 |
2.6 |
1.8 |
1.7 |
1.4 |
1.2 |
0.9 |
0.3 |
|
19 |
2.8 |
2.0 |
1.8 |
1.4 |
1.3 |
0.9 |
0.4 |
|
20 |
3.0 |
2.4 |
2.0 |
1.5 |
1.4 |
1.0 |
0.5 |
|
21 |
3.2 |
2.7 |
2.4 |
1.5 |
1.5 |
1.0 |
0.5 |
|
22 |
3.4 |
3.0 |
2.7 |
1.7 |
1.6 |
1.1 |
0.6 |
|
23 |
3.6 |
3.3 |
2.9 |
1.9 |
1.8 |
1.2 |
0.8 |
|
24 |
3.9 |
3.6 |
3.1 |
2.2 |
2.0 |
1.4 |
0.8 |
|
25 |
4.2 |
3.9 |
3.2 |
2.4 |
2.3 |
1.6 |
1.0 |
|
26 |
4.5 |
4.2 |
3.3 |
2.6 |
2.5 |
2.0 |
1.2 |
|
27 |
4.8 |
4.5 |
3.5 |
2.8 |
2.7 |
2.2 |
1.2 |
|
28~30 |
5.2 |
4.8 |
3.8 |
3.0 |
3.0 |
2.3 |
1.4 |
注:1、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2、本标准由农业部渔业局提出。
3、本标准由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淡水养殖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4、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南省农业厅水产局、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5、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西瑞、夏长安、冯建新、陈会克、刘守业、王新岭、刘熹。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