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来源:食品产业网 阅读数:
油茶炭疽病在我国油茶产区普遍发生,引起严重落果、落蕾、落叶、枝枯,甚至整株衰亡。病害落果率通常在20%左右,严重时40%以上。晚期病果虽可采收,但种子含油量仅为健康种子的一半。
症状:病菌为害果、叶、枝梢、花芽和叶芽。果实被害初期在果皮上出现褐色小斑,渐扩大为黑色圆形病斑,有时数个病斑连结成不规则形,无明显边缘,后期病斑上出现轮生的小黑点,此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当空气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粘性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堆。病果开裂易落。嫩叶受害,其病斑多在叶缘或叶尖,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具水渍状轮纹,边缘紫红色,后期病部下陷,病斑中心灰白色,内有轮生小黑点。枝梢受害,病斑多发生在新梢基部,少数在梢中部,椭圆形或梭形,略下陷,边缘淡红色,病斑后期黑褐色,中部灰白色,其上生黑色小粒点,皮层纵向开裂,病斑若环梢一周,梢即枯死。枝干上的病斑呈梭形溃疡或不规则下陷,剥去皮层,可见木质部变黑色。花芽和叶芽受害变黑色或黄褐色,无明显边缘,后期呈灰白色,上生小黑点,严重时芽枯蕾落
病原:油茶炭疽病(Glomerella cingulata)是由核菌纲、球壳目、疗痤霉科、小丛壳属的真菌侵染引起的。病菌的无性世代为茶刺盘孢菌,主要以无性孢子侵染。分生孢子单胞、长椭圆形,12-24×4-6微米。有性世代子囊壳黑色,略长圆形,散生,半埋生在寄主组织内,直径86-189.2×111.8-197.8微米。子囊无色,棍棒状,子囊孢子8个,单胞,无色或淡色,椭圆形或纺锤形,大小15.27×5.67微米。炭疽菌对温度适应范围较广,菌丝在10℃时开始生长,38℃停止,最适温度为28℃。
发病规律:油茶炭疽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叶、病芽、病蕾、枯花、病果、果柄或病枝上越冬。第二年春,当温、湿度适宜时,分生孢子借风雨飞溅或昆虫传播,从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潜育期5-17天。一般每年4月初开始发病,先是危害嫩叶、嫩梢。5月中旬至6月病菌侵染果实,8-9月落果最多。10月间为害花蕾,使病蕾脱落。病害发生和蔓延与温、湿度有关。当旬平均温度达到20℃,相对湿度达86%时,开始发病,气温在25-30℃,相对湿度88%时,出现发病高峰;夏秋间降雨次数和持续时间与病害扩展蔓延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雨日长,雨量大的年份,病害严重,反之则轻。油茶炭疽病的发病率,一般来说,低山高于高山,阳坡高于阴坡,山脚高于山顶,林缘高于林内,成林高于幼林。油茶林间种不当,发病期氮肥施得过多,常常会加重病情。油茶不同品种类型抗病力不同,小叶油茶、攸县油茶抗病性强;普通油茶易感病,紫红果比青皮果抗病。
防治方法:油茶炭疽病发病时间长,侵染来源广,受害部位多,危害面积大,必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坚持数年,才能收到预期防效。
(1)油茶林内查清历史病株,在冬、春挖去另行补种。重病区或在轻病区内的重病株,结合油茶复壮修剪,清除病枝、病叶、枯梢、病果和病蕾,*限度减少初侵染来源。
(2)油茶林密度不宜过大,使通风透光,降低林内湿度。若要间种,需选择矮杆作物,忌用高杆作物,以此造就不利于病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发病期不宜多施氮肥,应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抗病力。
(3)早春新梢生长后,喷洒1%波尔多液保护。5-9月果病盛发期,可选用75%百菌清1000倍液;50%退菌特800倍液;或20%三环唑600倍液喷雾。
(4)新发展油茶林地区,应选育或推广抗病品种。如攸县油茶或普通油茶中的丰产高抗优株。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