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来源:星岛日报 阅读数:
《星岛日报》报道:由于检验DNA的成本日趋下降,让加国食品检验机构及海产进口商更易打击胡乱标签食品的商人。有研究发现,25%至41%经由零售商及餐厅出售的鱼,并非标签或菜单上说明的品种,令到一些关注海产永续性或渔获来源是否取之有道的消费者,难辨真伪。
海产进口商Tradex去年12月起尝试对来自中国的Sinbad House牌海产,进行DNA检验。在海外加工海产的样本,会由飞机运送到美国ACGT Inc.公司作DNA基因图谱分析,渔产本身则由水路运来北美。而每个样本的DNA检验费用是70元。
竞争对手以假乱真
据Tradex发言人麦凯(Ryan McKay)表示:“我们工作的主要目标,是要打击业界猖獗造假行为,我们也侦查出竞争对手有以假乱真的现象。”很多餐厅和零售商都不知道,他们所购得海产已遭其他品种取代。
负责监管加国食物的加拿大食品检验局(CFIA)指出,他们检验的渔产大部分标签正确。不过,一篇刊于去年10月的《线粒体DNA》学报上的报告,却指在2008年至2010年间,由加拿大全国新闻界提供的样本化验结果,证实25%至41%标签出现误差。
高价品种常遭假冒
该报告主要撰稿人、安省贵湖大学(University of Guelph)的加拿大生命网络条码资料库副主任汉纳(Robert Hanner)说:“虽然各类产品都有假冒情况,但以高价值的品种最易给人假冒。”他表示,假冒现象在北美屡见不鲜,但在巴西、欧洲及南非的市场也不遑多让。
他举例说,黑线鳕(haddock)和青鳕(pollock)往往被标为高价鳕鱼(Cod),太平洋大比目鱼(halibut)往往给说成大西洋品种,或者根本不是大比目鱼。而很多标明为野生三文鱼的鱼类,却并非红鳟(Sockeye)或银鳟(Coho),不过是下价的红肉三文鱼(pink)或大马哈(chum)。
汉纳特别关注到,很多养殖的渔类却给标签为野生,这妨碍了消费者作出应有选择。他说,目前全球渔类消费过半属于养殖产品。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