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来源:互联网 阅读数:
怎样能使旱地玉米增产?
我国种植玉米的面积约3亿亩,其中约2亿亩分布在半干旱和半湿润的丘陵旱地和没有灌溉条件的平原旱地上。玉米栽培主要依靠自然降雨,所以又称为旱地玉米。
玉米是一种需水较多的作物,春玉米的需水量为250~300毫米,而夏玉米由于其生长期较短,需水量为200~250毫米。玉米各个生育阶段的需水量不同,播种、出苗到拨节的生育前期需水量较少,约占总需水量的21%;拔节、抽穗、灌浆到蜡熟的生育中期需水量较多,约占总需水量的75%;生育后期需水量偏少,约占总水量的4%。为了保证玉米的生长好、产量高,在各发育阶段必须按照玉米的需水量来供给它。
各季节的自然降雨虽有一定的规律,但其变化较大。因此,降雨量常常不能满足玉米生长的需要而发生干旱。按季节分有春旱、夏旱、伏旱和秋旱,在玉米的不同生育阶段产生不良的影响。
春旱、夏旱多发生我国北方地区。春旱影响玉米出苗,造成缺苗断垄;夏旱正是玉米需水较多的时期,影响较大。在我国有时出现春夏连旱,不仅播种困难,就是播种出了苗,也会因长期缺水,造成玉米苗干枯死亡。伏旱多发生在我国西南地区,每年7~8月份,正值玉米生长旺季,需水较多,由于供水不足,降低产量。
旱地玉米高产的*障碍就是干旱,因此克服或减轻不同季节的干旱是玉米保丰收最重要的环节。怎样抓好这个环节呢?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蓄住天上水,保住土中墒”。由于旱作玉米*的水分来源是天上的降雨和渗入到土壤中的水分,因此要千方百计地蓄水保墒,不仅是在玉米生长季,就是在玉米播种前和收获后的季节,采取耕、锄、镇压提墒等多种耕作措施,也可使天上的降雨,尽可能多地渗入土壤中,减少流失。疏松表土,减少蒸发,保持住土壤中的水分,都用在玉米的生长发育和结实上,使玉米达到最高的产量。
(2)选用抗旱品种,进行抗旱锻炼。抗旱品种的种子较大,根茎伸长力强,适于深播;根系发达、入土深、能利用土壤深层水;叶片较窄、叶脉致密、表面茸毛多、角质层厚,遇旱时失水较少。
玉米播种前进行种子的抗旱锻炼,可提高它的抗旱能力。具体作法是把种子放置在20~25℃的温水中浸泡两昼夜,捞出后晾干再播种。或者用20~40ppm萘乙酸浸种,对玉米出苗和傈苗都有较好的作用。
(3)培肥土壤,以肥调水。多施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能,提高土壤蓄水、保水、供水的能力,同时又能使玉米根系发达,把更大范围的土壤水吸收到玉米体内,减轻干旱程度。因此,肥料能促进玉米和其它作物对土壤水的利用。
(4)使用保水剂,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叶片蒸腾。采用高分子聚合物制成的保水剂,对玉米拌种或丸衣,播种后它可从土壤中凝结比自身高10~100倍的水,并能缓慢释放,保证玉米种子发芽对水的需要。在玉米播种时喷洒保墒增温剂,可使10厘米土层内的水分含量提高20%左右,早1~2天出苗,出苗率提高15%。此外,在玉米生长期间,给叶片喷洒抗蒸腾剂,使玉米叶片形成一层薄膜,可减少叶片蒸腾失水。
玉米纹枯病是怎样发生的?如何防治?
近年来,随着玉米生产的发展,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逐年加重,发病面积逐年增多,已成为制约玉米高产高效、优质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有效防治玉米纹枯病对提高产量和效益十分重要。
(1)发病症状。玉米纹枯病由丝核菌侵染引起,除为害玉米外,还侵染水稻、小麦、高粱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在玉米上主要为害玉米的叶鞘,果穗和茎秆。在叶鞘和果穗苞叶上的病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型,淡褐色,水渍状,病、健部界线模糊,病斑连片愈合成较大型云纹斑块,中部为淡土黄色或枯草白色、边缘褐色,湿度大时发病部位可见到茂盛的菌丝体,后结成白色小绒球,逐渐变成褐色的、大小不一的菌核。有时在茎基部数节出现明显的云纹状病斑。病株茎秆松软,组织解体。果穗苞叶上的云纹状病斑也很明显,造成果穗干缩、腐败。
(2)发病规律。玉米纹枯病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侵染玉米,先在玉米茎基部叶鞘上发病,逐渐向上和四周发展,一般在玉米拔节期开始发病,抽雄期病情发展快,吐丝灌浆期受害重。玉米连茬种植田块、土壤中积累的菌源量大,发病重;高肥水条件下,玉米生长旺盛,加之种植密度过大,增加了田间湿度,透风透光不良,容易诱发病害;倒伏玉米使病、健株接触,为病害传染扩散创造了有利条件,使病情加重。7~8月份,降水次数多,降水量大,易诱发病害。
(3)防治措施①种植抗病品种。叶片过于宽大,生育期长的杂交品种发病重,如丹玉6号。叶片大小适中并向上倾斜生长的品种,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好,发病轻。如豫玉26号、浚单18号、济单7号等品种。②农业防治。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做到氮、磷、钾配合使用。合理密植,提倡宽窄行种植,低洼地注意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增强植株抗病力,减轻发病。在发病初期,剥除玉米植株下部的部分有病叶鞘,可减轻发病,也不影响产量。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株,并进行深耕翻土,以消灭越冬菌源。③药剂防治。于发病初期,每亩用5%井岗霉素100~150毫升,或20%可湿性粉剂20克,或农抗120水剂150~200毫升,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或20%纹枯净可湿性粉剂25克,加水50~60千克,对准发病部位均匀喷雾。如无上述药剂,也可选用50%甲基托布津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均匀喷雾。一般间隔7~10天再用药防治1次,连喷2次,提高药剂的防治效果。
为害我县玉米的钻心虫主要有哪几种?发生特点如何?如何防治?
近年来,玉米钻心虫在我县发生危害逐年加重,特别是春玉米和迟熟玉米,严重年份虫蛀率达60~90%。常造成的玉米减产达10~30%。为害我县的玉米钻心虫主要有以下四种,即大螟、亚洲玉米螟、高粱条螟、桃蛀螟,除大螟是夜蛾科外,其它三种是螟蛾科。这四种钻心虫有时单独发生,有时交替或混合发生,给生产和防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为此,了解上述四种害虫的发生规律,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是玉米生产迫切的需要。
(1)发生特点及规律
大螟常常在5月上中旬严重为害春玉米的幼苗(5~7叶期),而越冬代玉米螟(5月中旬~6月上旬)危害相对较轻,第一代玉米螟(6月下旬~7月上旬)则危害春玉米比较严重。秋玉米上,受大螟危害较轻,主要是玉米螟和高粱条螟,还有部份桃蛀螟。大螟、玉米螟和高粱条螟大都集中在秋玉米上越冬。
(2)主要为害特点
①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先集中在心叶为害,形成白斑和排孔,3龄后分散蛀食雄穗、茎杆、雌穗等,危害严重时,常常整株折断。
②大螟:初孵幼虫群集在叶鞘内为害,2龄后开始分散,有时群集蛀入茎杆内,受害株蛀孔大、虫粪多而稀,以后造成枯心苗或断株。在心叶未展开时受低龄幼虫为害,心叶展开后呈现不规则的伤斑,或吃去叶肉,留下半透明的表皮,在喇叭口时期易于发现。
③高粱条螟:初孵幼虫灵敏活泼,爬行迅速,大部分顺叶爬到叶腋再向上钻入心叶内,白天在内群集为害,夜间、清晨在心叶表面咬食叶肉,仅留叶脉,使呈白色网状小斑和不规则小孔,但不成排孔。蛀茎的蛀孔小而少,不如玉米螟明显易见,蛀茎多在节间中部(而玉米螟在节的附近)常环状取食,折断株,断痕十分平整。
④桃蛀螟:幼虫孵出后多从雄穗的小花、花梗及叶鞘蛀入,蛀食时,常有胶质由蛀孔流出,并排出褐色颗粒状粪便,以后渐移到茎内和雌穗上为害。
(3)防治技术
①防治关键时期:玉米螟和高粱条螟常常混发,越冬,为害情况和为害时期大致相同,可以一次施药兼治。防治关键时期是心叶期和穗期,特别是心叶末期幼虫盛孵而尚未蛀入茎杆时施药最为有利。大螟发生重的田块,当枯鞘率达5%左右时,开始用药防治。另外,大螟产卵以玉米下部第二叶鞘上所占比例*(66.08~80.2%),并多集中在5~7叶的幼苗上(占80%以上),进入八叶期为卵的盛孵期,因而在八叶期施药一次,防治效果即达90%左右,桃蛀螟寄主较多,重点应做好玉米田附近桃园桃蛀螟的防治工作。
②防治方法:(a)四种螟虫都应以农业防治为主,结合药剂控制,特别是严把越冬代的防治,这几种害虫大都在玉米、高粱杆内越冬,因而,清明节前,消毁残留玉米、高粱等桔杆,可以大大减少越冬虫源。(b)玉米螟成虫有趋光和选择高大茂密植株产卵的习性,可采用黑光灯和性诱剂诱杀成虫;大螟对20瓦日光灯和15瓦黑光灯并列组成的双色灯源有强趋性;桃蛀螟对黑光灯也有趋性,另外还可采用糖、酒、醋液诱杀。(c)药剂防治:可采用西维因,或灭虫丹、杀螟松等分别和填料按一定比例制成颗粒剂在防治适期施用。也可根据情况进行喷雾防治,但一定要把握住在幼虫蛀孔之前施药。采用每克含孢子100亿以上的青虫菌,杀螟杆菌,或白僵菌粉1斤加细土或炉灰200斤左右,配成菌土点施心叶,每亩用菌土5~7斤,防效可达90%以上,应积极推广。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